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张银平:让消费回流成为内循环助燃剂

来源:时间:2020-10-11

张银平:让消费回流成为内循环助燃剂。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首次把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的发展格局”写入会议文件。这一提法意味着我国发展思路的新变化,并将成为后续统领全局的政策基调和大政方针。

当前,国外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外部交通及人员流动困难,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内需,培育国内市场,降低经济增长对外部的依存度,加快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的新发展格局尤为重要。

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

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称中国是世界上疫情控制得最好的几个国家之一。目前,随着我国疫情的有效控制,扩大开放的力度也将逐步加大,相信今后境外资金和产业资本必将纷至沓来。人们担忧的国内部分外资转移、外企撤离中国的计划将被打消,随着形势的根本好转,他们更希望大幅增加对中国的投资,并完成在中国产业链的补链、扩链和强链。

近些年,我国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总量大幅提高的同时,人均国民总收入(GNI)也不断提升。2019年,我国人均GNI进一步上升至10410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高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9074美元的平均水平。

与此同时,我国人类发展指数也在提高。人类发展指数(HDI)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制,通过出生时预期寿命、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三大类指标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综合发展状况。2018年,我国人类发展指数上升至0.758,在公布的18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八十五位,并成为1990年引入该指数以来,世界上唯一一个从“低人类发展水平”跃升到“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

2019年,我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连续八年下降,已经达到联合国20%-30%的富足标准。随着小康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改善。2019年,全国居民每百户洗衣机、电冰箱(柜)、空调拥有量分别达到96.0台、100.9台和115.6台,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达到35.3辆。农村基础设施大幅改善。2018年,农村地区通电率达到100%,高于87.2%的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另外,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人民对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2019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4.8%,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42.8%提高到2019年的89.5%,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12.5%提高到51.6%,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超过4000万人,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

还有,我国信息化生活日趋普及,已形成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移动电话用户规模已居世界第一。网民规模不断壮大。2018年,固定宽带用户规模达到4.1亿户。随着互联网在线购物等消费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我国快递行业服务能力也在不断增强。2019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到635.2亿件,自2014年首次超越美国以来连续六年保持世界第一;年人均快递使用量为45.4件,年人均快递支出535.5元,均保持较快增长。

在脱贫扶困方面,我国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已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按照世界银行每人每天1.9美元的国际贫困标准, 2011年,我国贫困发生率降至7.9%,低于13.7%的世界平均水平。

因此,通过这些成绩单来看,中央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相联通。通过发挥内需潜力,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可行的最佳方案。

当前,无论是出于疫情后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动调整,还是全球经济逆全球化趋势所带来的被动调整,中国经济的重心都正在迅速自然地向内部转移。外向型经济曾经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奇迹也正是根植于中国对于全球产业链的深度参与,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始终必须走外向型经济的路线。早在疫情之前,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已经在多个领域出现了需求饱和的情况。简单地说,中国再开足马力,全世界也找不到那么多能够容纳中国制造的市场了;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使有些国家成功地实行了产业升级,有些未成功转型的国家则排斥和抵制全球化供应链。从长远来看,中国或早或晚都必须将经济重心转向内部,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人们看到,完善内部循环的基础是培育国内市场,而扩大内需增加内循环需要长、中、短期多种方案:一是短期内可以用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二是中期看,可考虑让海外旅游及消费回流国内;三是长期看,让5G、智能化创造新的消费模式。

免税市场成为消费回流的重要抓手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我国线上消费快速发展并催生出新的消费模式,发展型、享受型、个性化、多样化和多元化成为新特征。消费需求既有传统消费产品提质升级,也有诸多新兴消费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人们对“新消费”的需求和依赖逐渐转化为消费习惯,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根据麦肯锡研究报告透露,2018年中国消费者境内外购买奢侈品总额约7700亿元,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32%,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购买群体。预测2025年中国消费者奢侈品消费总额将达1.2万亿元,假设50%发生在境内且37%为免税渠道,则国内免税市场规模有望达2220亿元,并长期存在5倍的成长空间。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方式的变化和需求的增加,2019年11月,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开展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准备工作。事实上,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吸引境外消费回流是其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主要职责。具体要求为:一要利用好现有市内免税店、外汇免税店、口岸免税店等政策,提升消费的国际化水平;二要推进国内消费品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标,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品牌。

今年6月29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又发布《关于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公告》,将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每年每人额度由原来的3万元提升至10万元。免税商品品种由38种增至45种,新增了手机、平板电脑等商品。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海南离岛免税新政首周,化妆品购买量、值均居首位。购买量前三的商品为化妆品(占83.5%)、香水(占4.7 %)和首饰(占1.8%)。今年7月1日至31日,海南省4家离岛免税店共实现免税销售额约25亿元,人均消费5527元,同比分别增长240%和82%。

与此同时,北京王府井也在6月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了控股股东北京首都旅游集团转发的《财政部关于王府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免税品经营资质问题的通知》。通知显示,公司获得免税品经营资质,允许公司经营免税品零售业务。至此,国内拥有免税牌照的企业数量达到8家。据了解,我国当前的免税形态有机场免税、离岛免税和市内免税等,其中市内免税发展较为迟缓。

另外,还有相关报告显示,中国商场客流在今年2月大幅下滑后,连续多月回升,在6月已经回升至均值水准。人们认为,如果政府在此时通过免税、发放消费卷等消费激励措施再鼓励一下的话,部分境外消费回流总量可能将高达1万亿元左右。对于刚刚突破40万亿元总量的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说,这个增幅已经不小了。实际上,上半年管理层连续推出的设立海南离岸免税区、向国内部分商场开放免税商品销售等政策,都是为了服务于境外消费回流,而这也是资本市场热炒海南自贸区和免税概念的原因之一。

在此形势下,我们认为,消费回流对内循环的国内市场是件好事。如果将消费作为国内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那么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哪些消费领域还有挖掘空间。消费回流的领域的承接点在哪里,哪些行业会受益?

消费回流承接领域分析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万美元,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同时,我国拥有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和更强的消费能力。毫无疑问,中国会成为全球重要的消费市场,这也是我们将经济重心转向内部循环的底气所在。

今年以来,受疫情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创造出了企业新供给模式、消费者新需求模式和经济新增长模式。中国经济重心向内转移已成趋势。多年前,人们呼吁消费回归,呼吁企业提高产品品种和质量,企业要转型升级,如今正在成为现实。

我们看到,今年消费回归的起因,不仅是中美不断升级的贸易摩擦引起的,也有我国克服长期经济结构不平衡需要的原因。

我国在过去十几年中平均以20%以上的速度对其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交通运输网络进行持续投资、提升和扩张。又积极鼓励和支持信息和通讯基础设施网络的大规模建设,并充许支持私人企业在移动支付、电商、物联网、智慧制造等数字化新经济领域大显身手。今年又决定启动大规模针对以5G基站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的新一轮投资。这些都是开发国内市场并促进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举措和行动。

但是在积极推动经济重心内移和迎接大规模内循环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认识到我们不是不要与外部联系和沟通,更不是孤立于全球产业供应链。相反,中国仍将是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中国以创造更大的国内需求来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为中国本士企业更快更强地扩大开放和国际化提供了动能和机会,也为全球的投资者和跨国企业创造了机会,并最终有利于全球的经济增长。

由此,我们认为内需市场将会是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出发点。新消费将会在经济内部大循环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境外消费回流正成为内部循环的助燃剂。根据相关部门预测,回流消费需求有可能分布在奢侈品、美妆产品、运动服饰、豪华车以及教育、健康医疗、旅游休闲等领域,同时,回流的溢出效应也将促进其他类型的国内消费,例如免税品消费、高档购物中心消费、家庭耐用品消费和便利性产品消费,回流的消费还会加剧在高收入群体引领下更快向生活品质增强型消费转型。

比如,有专业机构测算,在每年留学教育回流消费这一项就能够增加100亿-300亿元的消费额,能够拉动经济增长0.5-2.5个百分点。因此,我们应该思考还有哪些未知和潜在的领域有消费回流?国内有哪些消费点能够承接这些消费?我们的企业和单位应该通过大数据分析,做出准备和相应的调整,主动抢占市场赢得先机。

继而,我们考虑消费回流的重要领域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际教育及人才回流。

根据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THE),全球高校综合排名前十位均被美国、英国高校占据。国内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列全球23、24、80位。从细分维度上看,中国高校的国际视野分项评分普遍较低。在研究成果和教学情况两大分项中,国内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的其他高校相对于国际顶尖水平均有较大差距,我国高校的研究实力、教学实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人们认为,在国家教育水平逐渐提升、学科建设能力逐渐完善的过程中,求学于国外、向先进理论和专业看齐是必须的,而国家经济实力和居民收入水平、眼光视界的增长,也推动着有志深造、追求国际一流学术水平的学生出国留学。而随着学成归国、反哺国内的人才数量上升,在经历一定的学术积累之后,国内高等教育水平可能会出现一个质的提升,出境留学占比可能呈现出先上行后回落的态势。

但是,在近期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疫情的阻断和某些国家单边主义排外思想的抬头,影响了许多学生的国外求学之路,使得他们不得不在国内一些重点大学或有相当水平的学科专业内学习,同时也将留学教育消费流向了这些学校和专业。

教育部统计显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2018年中国出国留学生人数达到66.21万人,其中自费留学的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90%,中小学阶段出国的占总人数的26%。按每人每年平均留学费用50万元计算,中国每年将有3万亿元资金流出海外。

因此,人们建议,以需求为导向增加基础国际教育供给数量。在增强中小学国际学校教育消费方面,应从办学、招生、课程、师资、评价等多角度入手,采取有效政策举措,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在高等教育国际留学消费领域,还应升级国际留学生教育消费生态系统,探索扩大招生渠道,鼓励高校扩大自费留学生比例,适时调整回国留学生最低学费标准,实现优质优价。理顺留学生医疗保险、工作签证和就业创业支持系统,努力为留学生提供正常的国民待遇。

第二,入境店、离岛免税和电商法促进消费回流。

有相关统计显示,我国消费者完成了全球1/3奢侈品的消费,有73%的消费都发生在境外。因此,“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积极引导海外消费回流,而免税是重要的落脚点。免税渠道节省了关税、消费税、增值税和经销商环节利润,价格相比百货渠道便宜约20%-30%。据调查统计,中国旅行者购物消费在免税店渠道占比37%,是重要的高端消费渠道。

由此,2016年2月起我国批准在广州白云、杭州萧山、成都双流等13家机场口岸,以及深圳福田等6个水陆口岸,增设19家进境免税店。从2018年12月起规定海南离岛旅客(包括岛内居民旅客)每人每年累计免税购物限额增至3万元,不限次数;后续又将乘轮船离岛旅客纳入离岛免税适用对象范围。

电商法从2019年1月1日起实施,要求加强对电商经营在证照、开票、纳税、物流等多个环节的规范,海关审查也将从严。这些免税利好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将对跨境代购的监管趋严,从而促使海外高端消费回流。

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增加本土中高端消费品的供应。比如跟踪国内人群境外消费趋势,集中推出一批与之相适应的涵盖服务企业、购物街区、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在内的“当地品牌”,开展“当地品牌”市场整体形象进行全球宣传推广。

面向庞大的游客消费市场,还应精准分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群的消费需求特征,规划设计符合国内外流动人群特点的消费街区和消费线路。优化规划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商业街区软硬件水平;重视消费者的体验,聚焦服务流程、服务时效、服务人员技能、服务机构管理等,支持龙头企业、社会组织研究创新重点消费服务的“地方标准”,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具有地方特色的消费服务标准体系和行业规范。通过建立入境店、离岛免税和电商法等办法,促进消费回流。

第三,医疗消费回流。

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我国几乎没有遇到过类似这么长时间、大规模的冲击经济的公共卫生事件;但在疫情后,在未来的国内大循环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城乡公共医疗卫生设施的统筹建设和提升欠发达地区的卫生条件。

医疗卫生服务是民生的重要保障。在本轮新冠疫情防控中,我国可以说是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证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下,我们有做好公共卫生保障、应对突发重大卫生事件的能力。

但是不得不看到,我国供给不足造成的高端医疗消费大量流失现象仍然非常严重。据相关报告统计,2018年我国出境医疗的人数超过70万人次。如果能够吸引四成的出境医疗人群回流,至少可以带来100亿元以上的医疗消费规模。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动国际医疗保险与国内医保接轨,鼓励发展高端商业医疗保险,增加高端医疗资源供给。另外还要摸清现有已核准开设的国际医疗部、特需医疗部的医疗机构,形成一批国际医疗服务机构目录,研究制定实施细则,研究制定区域国际医疗服务机构,鼓励和引导高质量民营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国外医疗机构在我国提供国际化的医疗和健康管理服务,构建便捷的国际医疗服务网络。这个网络要充分考虑高端人士工作和生活的规律特点和实际需求,特别是预防保健、全科诊疗、传染病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医疗需求。

总之,我国公民的海外消费近几年持续升温,每年消费总额高达万亿元。我们要积极应对当前国际环境不稳定和疫情持续的双重不利影响,继续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要在引导境外消费回流上做文章,要注意提高物品价格、质量和调整税制,通过消费回流增强国内经济发展动力。为最终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做出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 庄双博)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