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李永忠:“三太干政”相对较少的清王朝

来源:时间:2020-09-07

李永忠:“三太干政”相对较少的清王朝。

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中央集权帝制王朝。由于时间距离近,现有史料多,因此研究者众。公元前221年,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的治与乱,与“三太干政”紧密相联。“三太干政,必出乱政”成为解读中国古代国家治乱的一把钥匙。在我看来,清王朝是“三太干政”相对较少的帝制王朝。

最近,一篇《二月河欺骗了所有中国人》的网文成了热点。该文从十个方面批评了二月河。概而言之,其重点有三:

第一,歌颂皇帝,开清宫戏之先河;第二,粉饰太平,从不提及百姓之苦;第三,忽略文字狱,回避血腥的民族压迫。

我想说的是,单就明清两朝而论。如果清朝的皇帝,仍然还是朱元璋的子孙。那么,歌颂皇帝的声音,就会自然消停。因为,至今也很少有人,去歌颂明朝的皇帝。

但是,历史从来都只重结果,而没有如果。

因此,我们有必要以明清两朝的结果为据,认真比较一下明清两朝的优劣。明王朝17个朱氏皇帝,连续执政276年;清王朝12个爱新觉罗氏皇帝,连续执政295年。

尽管明清两朝执政的时间长短都差不多,但执政的效果,却大相径庭。由于农耕社会执政的优劣,常常把人口的增减,作为最重要的指标。这里仅以明清两朝人口的增长为例。

据《中国人口史》研究资料显示,唐朝初期为2400万,经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中国人口达到第一个历史高峰9000万。第二次大分裂的五代十国,人口减少。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富足的朝代,人口数量首次超过1亿。元朝灭宋后实行残酷的统治,人口增长很慢,直至明朝,人口最多时也不过6000万。

但是自清朝,中国人口开始了井喷式增长,从顺治年间破1亿到民国时的4亿,中国的人口开始了万万(亿)时代。其主要原因是清朝太平时长,稳定面广,粮食产量大幅增长,老百姓因为没有粮食吃而饿死的现象大为减少。

虽然历史没有立场,也没有情感。但是,历史却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取而代之明朝统治者的,不是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领袖,而是山海关外的满族王公贵族及其所率领的铁骑之师。他们之所以能打败农民起义军,并取代明朝统治者们,简而概之,无非是人数上的以少胜多,文化上的以弱胜强,行动上的以快胜慢,军事上的以长胜短,经济上的以有恒产胜无恒产,特别是决策上的以八王民主议事胜崇祯皇帝刚愎自用的个人独裁。一个看似不可能获胜的清军冲关行动,居然就以大获全胜而取得天下。

其实,认真分析研究清王朝连续执政295年,只要不心存偏见,就可以发现,清王朝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很多个重要的第一,甚至是唯一:

1.清朝皇帝的整体素质之高,为中国历史第一;

2.清朝实际并有效控制的疆域面积第一;

3.康雍乾三朝连续130多年,保持长期稳定的局面第一;

4.除新中国外,清朝人口数量增幅及总人口第一;

5.自秦统一中国以来的2000多年,放弃最高统治,实现和平交权,清王朝是唯一。

当然,清朝同此前的其他王朝一样,也同样存在很多的弊病、弊端和弊政。

一是为实现少数民族对多数民族的长期统治,在初期采取了极其血腥的杀戮政策。

二是大兴文字狱,阉割儒家民本、批判等精神。

三是闭关锁国,排斥改革,导致被动挨打,坐失跟随世界潮流前进的大好时机。

尽管对于这些弊病、弊端和弊政,清朝的统治者难辞其咎。但在几个关键点上,清朝也创造了历史的奇迹。

首先,改革嫡长子传承制,秘立储君,避免了历朝历代皇位传承的刀光剑影。

其次,当大势已去,能认清潮流,派出议和代表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有关清帝退位的条件,并诏示天下,避免了改朝换代的腥风血雨。

最后,对于“三太干政,必出乱政”的周期律,清朝基本上有效地防止了“两太干政”。最后“一太干政”,是到了清王朝的末期,才失守于慈禧太后。

40多年前,我读完了《毛泽东选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虽然当时什么都不懂。后来为应纪检工作之需,又从《史记》读到了《清史稿》。不仅对中国的监察制度,有了一个历史的纵向概念;而且对世界局势学会了横向比较。同时,头脑中闪现过不少的思想火花。比如“三太干政,必出乱政”就是其中之一。

“三太干政”中,第一危险的是太子。他不仅距离最高权力最近,而且又可以直接接班,属于既可望又可及的人。力学原理告诉我们,拥有多少人爱的作用力,就会产生多少人恨的反作用力,因此位居最高处的同时,也就身处最危险的境地。

“三太干政”中,第二危险的是太监。他的存在,就是权力中最丑恶的体现。因此太监如果干钱,则钱污;如果干色,则色败;如果干政,则政乱。但是,作为与常人完全不同的另类人,太监干政也就是干权,则被其中有理想的太监,认为是最有价值,最有追求的事业。

“三太干政”中,第三危险的是太太。太太干政是丈夫权力的假借或转让。如果说太子干政借用的是太子,皇子与皇帝的血亲关系;太监干政利用的是与皇帝无时无刻,又寸步不离的贴身关系;而太太干政,动用的不仅有姻亲关系,而且有与太子或皇子的血亲关系,还有与太监时时相处的身边关系。

由此可见“三太干政”中,太子干政,最为直接;太监干政,最带隐秘;太太干政,最具合力。

领先全球,独步世界的大唐王朝,从“开元盛世”,断崖式地坠入“安史之乱”,在其由盛转衰的过程中,“三太干政”堪称经典。

熟读历史线装书的毛泽东,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多次提醒中央领导同志,不要让自己的夫人当自己的办公室主任。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为了防止“三太干政”。

十八大后落马的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就是当今“三太干政”的一个经典的最新版。

当年清宫戏极其火爆时,我不仅是反对者,而且在给各地各单位的讲课中,明确指出:所谓“康乾盛世”,不过是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帝制寿终正寝前的“回光返照”。

翻阅史书就可知道,乾隆皇帝卒于1799年正月初三。如果此时正值盛世,那么,仅仅41年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开始只出动了4000人的陆军,最后以阵亡69人的极小代价,就打赢了这场战争,让拥有将近四万万人的中国政府,不但以赔款割地失败告终,而且屈辱地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严重危害中国主权,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所谓“康乾盛世”,不过是那些只会从中国角度看世界的人的孤陋寡闻。稍稍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就能完全清楚,当时中英两国的巨大悬殊。其悬殊之大,已经远远超出当时统治者最大限度的想象力。“康雍乾三朝”,浪得的盛世之虚名,不过是帝制大厦将倾前的回光返照而已。

从历史的纵向比较,无论是清朝的统治集团,还是统治技术,确有明显的进步。因此清王朝认真吸取“三太干政,必出乱政”历史教训,在长达200多年的执政史上,较好地防止了太子、太监的“两太干政”。

但是,通过世界的横向比较就会发现,无论明朝还是清朝,已经被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的世界潮流,拉下太远。这种不知进化的、老态龙钟的中央集权帝制,到头来也阻挡不住“老佛爷”的“一太干政”,让大清王朝入关以来的所有努力,都前功尽弃,满盘皆输。

从纵向来看,乃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从横向来观,清朝不过是抱残守缺下的励精图志,江河日下中的卧薪尝胆。由“康乾盛世”到半殖民地,不过在转眼之间。

大清王朝,同此前它取而代之的大明王朝一样,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已经被世界潮流远远抛下,却毫不自知,依然沉醉于自我感觉良好的个人世界里。

尽管大清王朝,是“三太干政”相对较少的帝制王朝,但是,只会纵向比较,不会横向观察的统治集团,注定是没有明天的。

(责任编辑 李秀江)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