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张立栋:做企业还得“重”一点“笨”一点

来源:时间:2019-06-04

张立栋:做企业还得“重”一点“笨”一点。

中美贸易战是一面镜子,照出谁才是真正有实力和竞争力,值得尊敬的企业。

交锋中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对手真正重视的并非你的体量,而是质量。

说到质量和体量,不妨回一个老话题:企业究竟该做“重”一些,还是要做“轻”?

中国企业界前几年有个流行说法,叫做“把公司做轻”。此观念之所以深入人心尤其是许多民企,除了其时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悲观预期外,更多还是赚快钱,有战术、乏战略的固有思维所致。

在做“轻”概念指导下,一般都选择走两条路:一是通过实业赚到钱,有了积累后就开始逐步抛售资产,不管自己适不适合,退身变成“投资人”,乐得一身轻松。那些坚持实业的企业家也难免受影响,琢磨着如何减少研发费用,放弃基础投入,项目和产品都着眼当下,以短平快为主。总而言之,都追求短期内以最少投入获取最大回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坚守踏实之道,着眼长远的人寥寥无几。

那几年,“平台战略”走向极端,人人都想搭平台而不甘成为供应方,对平台的理解就是建立多面市场,整合资源,愿意持续资金投入和技术储备的并不多。

这种看起来很聪明,成就陡峭增长曲线的方式,一旦遭遇外部环境巨变,立刻陷入巨大危机。在没有核心技术的情况下,他们被技术实力派替代。手握巨资的“投资人”也因缺乏专业性而屡遭失手,资金在各类PPT玩家的忽悠下日渐单薄。

他们忘了,即便是看起来很“轻”的金融资本行业,也是要靠日积月累的深厚积淀才行。

万事皆一理。人“轻”到一定程度就飘起来了,失去根基的企业,结果可想而知。

相反,时间会奖赏那些持续进行重投入和重管理,显得“笨笨的”的企业。

华为如果不是“深淘滩、低作堰”的长期坚持,哪有今天的业绩?他们临阵而不乱,即便一时受损,也必会赢得普遍尊重。

这几年,在过分强调“模式创新”的鼓噪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放弃了坚守,沦为跟风冒进的试验品。

从线上到线下,一圈圈转下来他们才发现,基本的商业规则和价值交换原理并没有改变,只是他们在纷乱的聒噪中迷失了自我。

我们都在追求物美价廉,但颠扑不破的规律告诉我们,做不到。物美代表商品在质量、功能、外观和用户体验上都达到高标准,而高标准意味着高投入,不论是研发时间还是人力物力财力,都必然提高产品的成本。高成本前提下还要做到价廉,要么是赔本,要么有傻瓜买单,这时候的价廉,背后一定是牺牲了质量,拉长了杠杆。

如果没有踏踏实实的“重投入”,没有对基本价值规律的敬畏之心,长期赢得市场和人心从何谈起?

《道德经》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翻成大白话就是,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做人做企业,都是这个道理。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