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张立栋:金融服务民企 观念大于技术

来源:时间:2019-03-01

张立栋:金融服务民企 观念大于技术。

timg (1).jpeg

春节之后的系列政策“利好”,让挣扎在苦寒中的民企“心头一热”。

“利好”体现在金融和资金支持方面,密集程度前所罕见。先是中办和国办联合发文,全面加强对民企的金融服务和支持力度,此“通知”层级之高,内容之全令人侧目。

稍后,银保监会发布“加强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通知”,强调要合理配置服务民企的资源,建立“敢贷、愿贷、能贷”长效机制,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将盘活资金重点投向民企。与此同时,有关部委表示将加强清理拖欠民企、中小企业账款力度,对推动清欠工作不力的加大问责,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与以往不同,这些利好不仅是表态,操作层面亦有相当力度:比如要求商业银行制定民企服务年度目标,在内部绩效考核机制中提高民企融资业务权重,加大正向激励等;而对解决拖欠民企债务问题,国资委强调要从账款的支付时限、支付责任、处罚措施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加强政府工程项目审核,完善工程进度款支付相关规定,防止“边清边欠”“清完又欠”。

资金是企业的血脉,“融资难”叠加“拖欠款”,再好的企业也会被拖死拖残,从两头治理十分必要刻不容缓。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支持民企的暖心政策不打折扣,同时也让供需双方各得其所。

我注意到一个说法,有权威媒体提出,金融支持民企重点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言下之意是打通信息孤岛就可以实现金融供需错位和矛盾;说白一点,以往之所以惜贷、不贷,是因为不了解民企真实情况,因此要通过建立大数据库,加大技术投入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恐怕只说对了一半。

在我看来,技术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改变观念。首先,服务标准要一致。其次,服务主体要分类。

对商业银行而言,产品和服务考量应该只有一条,那就是“企业风险”,风险评估应当是无差别的。商业银行眼里有了“民企”“国企”“外企”等诸多标签的时候,让它们不考虑企业信用背景而“一视同仁”有点勉为其难。

“民企”是个笼统的说法,其间差别巨大。大中体量的企业完全可以在现有金融机构“客户画像”标准下获得相应服务,目前,两市360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2000多家民营控股公司,占比60%以上,给这些企业贴上“民企”标签,增加了干扰因素,还降低了整体金融市场的效率。更具危害性的是,这种“所有制”导向会自我加强,从而扭曲健康的商业文化。

其实,在经济下行期,政府引导金融机构扶助弱势主体正常也有必要,商业银行出于对长远考虑,也可以适当加大对有潜力的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也可以通过产品创新来发掘增量客户。另一方面,对很多不具备条件但仍能解决就业的小微企业和特殊市场主体而言,应当通过鼓励创新来发展更多的服务机构,这里既要有政策性银行,也需要大量普惠型金融机构,在风险和发展之间取得平衡至关重要,放任自流和因噎废食都不可取。

金融服务民企,思路大于技术。转变观念,善莫大焉。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