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宋光茂:要深刻反思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关系

来源:时间:2016-06-02

宋光茂:要深刻反思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关系。

我国经济结构中长期存在着重中间产品、轻最终产品的问题。当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里就包含了这方面的意思,只是当时没有提出最终产品的概念。改革开放初期,受苏联影响重积累轻消费,也是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不协调的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在逐渐加剧。中间产品严重过剩,特别是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矛盾突出。

拿钢铁生产为例,全世界的产能大约为10亿吨,其中7亿吨在中国,河北占3亿吨,唐山有1亿吨。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粗钢,而不是精钢。此外,全国水泥产能11亿吨以上,电解铝产能3000万吨以上,平板玻璃产能10.4亿重量箱,船舶产能近7000万吨,很多都是初级产品。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能过剩不太一样。发达国家是周期性的产能过剩,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才出现。西方国家钢铁产能过剩的时候钢炉不熄火,咱们却不得不把钢炉拆掉,而且是一茬一茬地砍,然后是一茬一茬地雨后再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中间产品过剩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源于地方政府一味追求GDP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看到钢铁生产容易见效益,容易快速提升GDP,地方政府就扎堆拼着上马小钢铁厂。要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应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能过剩主要表现在中间产能过剩。我们应该深刻反思这些问题,特别是如何处理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关系,应该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国家有关决策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进一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去改善这样的状况。下一步,经济增长应该更多依靠消费的“慢驴”,更加重视最终产品。

从理论层面来看,我们需要以最终产品为出发点,进一步理顺或重建产品链。在这个产品链条的前端是最终产品,然后是中间产品,再进一步分出初级产品或初端产品。最终产品决定了我们的总需求,根据最终产品的需求量,控制中间产品的生产能力,再根据中间产品的生产需要来确定初端产品的产量。

最终产品、中间产品或者初端产品的关系,虽然最终还是要由市场机制来决定,但是政府也要有意的去引导,不能让链条上这里出现拥堵,那里出现短缺。

用最终产品的理论来解释或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当前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加大,没有新的需求的刺激,经济要想再上一个台阶,难度很大。第二,我国的人口绝对红利虽然在消失,但人口的级差红利仍然存在。只要我们的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不断推出高精尖的产品,级差红利就会越来越明显。第三,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缺口还很大。

(本文为宋光茂在首期“胡耀邦富民思想系列读书会”上的发言整理稿,未经本人审阅)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