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戴荣里:企业家精神需要科学理性支撑

来源:时间:2020-05-06

戴荣里:企业家精神需要科学理性支撑。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企业家而言,都存在着发展瓶颈问题,特别对民营企业而言,发展层次的参差不齐,对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存在产量和效益徘徊不前的问题。民营企业中的家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文化相弱化的企业,更加渴望能在当下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我经常接到全国各地民营企业主的电话,让我推荐他们到大学里去培训。有些企业家,也主动到大学接受专业培训。遗憾的是,更多民营企业主,却在听过大学老师的培训课之后,企业不仅没有提升,反而陷入滑落的境地,实在让他们郁闷。

中国企业的发展,一直走在完善的路上,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传统文化和时尚文化相互撞击的过程中,众多企业家无所适从。其实,中国虽不乏形形色色的企业家,但真正形成鲜明的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还是凤毛麟角。

对国有企业而言,企业家可谓是带着镣铐跳舞。传统因循的企业文化,一方面显示了国有企业的优势,另一方面也看出国有企业的弊端。一些不适合当下形势的制度和管理体系,还在制约着企业家的才能施展。企业家纵使再有想法,也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渴望建立功勋的企业家,不得不冲破各种制度藩篱,而在这种冲破过程之中,形成的代价,有不少以企业家自身的消亡而落幕。国企企业家精神的凤毛麟角,导致国企企业家的诞生率相对较少。去大学进行专业学习,能不能培养出出色的企业家?回答是否定的?中国国企的很多优势,一方面给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让企业家失去了创新精神。事实上,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企业家,所面临待遇上的不平等,已为这种企业家精神的形成过程有了不好的注脚。

作为民营企业家而言,成长的路线可谓一路坎坷。成长路上的艰辛锻炼,一方面铸就了民营企业家的忍耐力和拼搏精神,另一方面也为民营企业家渴求成功而采用旁门左道方式救治企业带来了其他可能。民营企业家难以形成企业家精神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种时常碰壁式的发展,让一些民营企业主诚惶诚恐。民营企业主的畏首畏尾、左顾右盼,不能不让他们的思维格局日益萎缩,资金、人才、物资资源的相对缺乏,只能让一些企业徘徊在低层次的发展水平上。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多在低层次、弱技术等方面体现,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要想获得立体性发展,相对较难。

中国国营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家,各有困扰,形成企业家精神的道路上,各有忧虑的短板。不管你是否承认,现实就是这样,各有千秋的国企企业家和民企企业家,各有自己心中的苦衷。在共生文化日益强大的今天,任何一个企业对周围环境的忽视,所带来的管理失误,都会为企业带来灭顶之灾。共生文化是钳制文化,牵一发而动全身,企业再像过去一样靠技术一家独大,企图通过一成不变的核心竞争力塑造雄踞市场,可能性越来越小。内部与员工、外部与客户,长期与供应商,形成了更加密切的依存关系。在越来越公开化的市场上,微利时代已经到来。市场格局的重新布置,自然引发企业家思想认识的深刻变化。

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国企和民企的融合提供了一种可能,但不规范的操作可能让二者的优势顷刻丧失,有的还造成国有企业资产流失。更重要的是,一些本来很有创造性的企业,却因为混合所有制改革而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固然有国企和私企长期形成的企业文化的相别所导致,但更多的原因则是企业缺少面向市场的操作规则。

疫情给世界带来的考验是巨大的,对企业而言,则是十分明显的检验棒。在这种不可抗力的撞击之下,各类企业的抵抗力大小一览无余。尽管有些医疗防控类企业借此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对更多企业而言,疫情成为无情的杀手锏,让很多企业蒙受了风霜之苦。被疫情伤了元气的企业会痛定思痛,会开始重新寻找自己企业的定位。无论国企还是私企,生存面前的考验,将是一张严肃的考卷,疫情,让断续思考的企业家,重新认识到自己思维方式的缺口所在。

近几年的王阳明心学文化热,已经成为大学老师向企业家兜售自己企业管理理论的热门话题。事实上,这种对知行合一的强调,貌似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其实是对王阳明文化的肢解。成功,特别是企业家的成功,永远不可能诞生在校园里,何况很多学者和专家,只不过是掉书袋的高手。西方管理知识的盲点,会让一些企业家消化不良。正像现在许多作家只会撰写让自己看和周围作家看的作品一样,学者理论的荒谬,陷入了自说自话的状态。信息化给这些专家学者带来光鲜讲课形式的同时,并没有给苦闷思索的企业家带来多少益处。在信息化所带来的管理革命的基础上,过分强调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的所谓传统文化,无疑会让企业家进入一条充满迷惑的胡同。

全球化是企业家经常面对的一个词。国有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显示着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的力量;民营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蓬勃发展,为其在国际市场的异军突起提供了各种可能性。本来全球化发展,对中国企业是天赐良机。市场的扩大和技术的完善,会让中国企业逐渐走向更大的发展空间。但疫情唆使着各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势必会重新布局。疫情过后的中国企业将向何处去?盲目的全球化乐观态度,会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全球化进入理性化的全球化时期,在扩张和缩小的纠结矛盾中,中国企业要寻找新的平衡点。理性思维自然是国企和民企企业家逐渐遵循的原则。

企业文化,对疫情后的中国企业,将遵循怎样的一种探索路线?与时俱进的思考和在变中求发展的思考,永远是企业家考虑的现实问题。对民营企业家而言,不仅要抓紧完成家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等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过渡,更重要的是从传统文化封锁里走出来,在现代企业的阳光下,经受市场的重新洗礼。阳明文化固然能给企业发展带来有益的文化养料,但其文化桎梏,容易让企业家失去对现代市场进取的雄心。浸泡在传统文化的坛子里不愿意出来,企业家不会成就一番事业,对中国企业家而言,获利是企业的根本,成为学究式企业家,并不是其自身所愿。疫情过后的企业家,要采取理性的态度,相对疏离与大学的交往,跳出阳明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束缚,才能找寻一条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路径。

应该塑造怎样的一种企业家精神?对中国企业家而言,是需要再分国企企业家和民营企业家吗?该各自怎样锻造不同的企业家精神?还是在统一的市场规制之下,建立统一的考核路线?中国企业家追求的企业家精神,到底是什么?

最好的答案是通过实践获得最真实的检验。格律化的呆板赶不上现实的风趣,摇头摆尾的寻找,比不上严格因循程序的规范。当众多中国企业家在思考企业发展的未来时,那些不能躲开的簇新词汇,自然成为企业家精神的必选。

人性化,恐怕是企业家精神的首选。疫情让人回归生命的本体,疫情也让世界各国人民重新认识生命本身的意义。对生命本体的关注,将会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世界疫情的进一步发展,引发的自然是企业对生命本身的深入思考。关注生命和健康,自然是企业今后产品聚焦的首选,企业文化理念的深度变化,由此而生发出对利益相关者人性化关怀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企业家精神需要长此以往的对此做出努力。

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不再是单一的坐标点。世界毕竟进入了信息时代,只强化企业自身的精细化管理,而忽视文化的系统化发展和互动式交流,这样的企业,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也就是说,缺少科学理性的知行合一,实际上是对传统文化的食顽不化。不和现代市场结合的文化环境,造就的只是貌似儒商的企业家,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成功者。

科学理性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利用人类发展到今天的科学技术和思维文化成果去分析、解决问题。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知行合一才会有真正贴实的意义。中国能到世界上闯荡的民营企业家,大多是具备科学理性的高手;相对于中国国企的企业家而言,个别犯事的国企企业家,恰恰就是张口传统文化、闭口传统文化,而缺乏科学理性的企业家。在科学理性的召唤下,企业家方能有博大的胸怀和健康的格局。才不会玩弄职场上的权术、大搞裙带关系、老乡情结,把企业当成安排亲友的自留地。有科学理性做铺垫,企业家就会有脚踏实地的努力和仰望星空的情怀,这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当代企业家,应该在市场实践中去具体领悟,而不要过多依附大学教授和专家的训导。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有其历史性程序化贡献,也自有其扼杀企业家创新精神的虚伪一面。当下对儒商的定义,应该在具备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对企业发展的独特悟道。悟出共生文化条件下,企业自身的确切定位,从而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这应该是现代企业家的基本选择。

诚然,诚信经营和创新,也是企业家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尽管自有商业以来,诚信经营一直是商家所提倡的重要原则,但代代商人所编织的骗局,真可谓是五花八门。企业所遵守的创新原则,要以不变应万变,通过不断的创新来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如现代房屋的销售,已经把智能化设计和绿化建筑理念,引入其中。客户不再最后被动地接受成品,而是主动加入到超前的设计之中来。这种对客户服务的前置化管理,会成为众多企业今后发展的基本方向。企业家必须以主动性的设想,去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才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企业家精神的变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面对疫情后的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各国对企业布局的重新调整,全球化经营,自然也不能和昔日同日而语了。企业家应该适应这种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和产品设计理念,营造共生文化环境下的企业文化氛围。企业家的精神塑造,是个不断充实的过程;立足中国大地的企业家精神,一方面要寻找与国际社会接轨,另一方面不应失去自身的中国特色。

疫情对中国企业可谓是历史分水岭。疫情前企业文化的零散化,会被新的市场需求重新调整后呈现系统化、立体性排列;疫情后企业家精神塑造,不再围绕专家、学者的理论概括,而着重于现实的有效应检验。衡量企业家精神的伦理价值观,也会重新演绎。能准确捕捉和悟道,并把握住机会的企业家,通过贴合市场的艰苦实践,才能找到一条致胜的道路。

(责任编辑 李秀江)

作者系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教授级高级政工师、北京建筑大学校外导师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