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张立栋:政策落地还需改革护航

来源:时间:2017-08-31

张立栋:政策落地还需改革护航。

住建部等九部门印发“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刚刚满月,近10个城市及若干嗅觉敏锐的房企已纷纷行动,高调打出“租购同权”的美好概念。

说是“美好的概念”恐怕并不过分,因为就连政策制定者也承认政策“落地”难度太大。

“租购同权”,同的什么权?

是赋予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子女享有就近入学等公共服务的权益。

换言之,就是共享公共产品的权利。

但现实却是,公共产品或服务分布不均、很多时候无法做到有效供给。

是因为家底“太薄”?这话搁在20年前还可以,但以目前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而言,理由有点牵强。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

还在于供给机制。

经济学讲需求创造供给,这是市场的本性,然而“排着大队”的需求并没有创造出更多供给,这是为什么?

公共产品是能为多数人共同享用的产品或服务,国防、法律、义务教育都算。对国人而言,附着在房产之上的公共教育资源是最为看重的权益。“天价学区房”现象告诉我们,人们买的不是房产这个“物”,更是在买一种“权”,物权之上受教育权的需求比居住本身还强烈。

租售同权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很难。

就目前来看,这项政策措施必须有更大范围的体制改革才有落实的可能。

都知道“把蛋糕做大”的道理,但谁来做大蛋糕的问题上却走进了非此即彼的死胡同。全靠政府吗?单一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产生了很多问题,僵硬的机制无法对市场需求做出及时回应,以某一线城市为例,前些年误判人口增速,贸然撤并了一些学校,而当需求“意想不到”地涌出,新建学校再去层层审批,申请用地,组织师资已然来不及。

全都交给市场吗?事情又走向另一极端:利润导向之下,高收费、乱收费,钱学交易等问题集中爆发,前些年教育产业化乱象历历在目。

实际上,无论何种公共产品,无论由谁来提供,其标准应该只有一条: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尽管没有完美的方案,但很多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这一标准并不虚幻,有可行的先例。从结构来看,也不必拘泥于行政与市场哪个更多一些,总能找到公众满意的均衡点,在均衡点构成的边界下,市场与政府完全可以通过积极配合营造出良好可持续的公共产品市场。

话说回来,让公众真正拥有“获得感”,并“共享发展成果”就必须突破利益格局,让公共资源不断增值与再平衡,这才是“全面深化改革”题中应有之义。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