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张立栋:政策讨论要多一点专业精神

来源:时间:2017-09-30

张立栋:政策讨论要多一点专业精神。

这期我们刊登了一些产权保护方面的案例与话题。

产权保护话题并不新鲜,唯其不新鲜却又不得不常说,恰恰说明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产权改革如何深化以及难点在哪儿,并非短期的任务,但我们可以说说态度问题。

前面说了,产权改革不易,在实践中也留下了很多难题“尾巴”。正是如此,相关利益方对政策各自理解,改革推进就形成了许多看似难以打开的“死结”。

但是,所谓的“死结”并非真正的“无解”。回顾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有太多当时“无解”的问题,正是在专业与务实的态度下得以化解。

几年前,有过一场企业家是否该关心国家大事的讨论,讨论引申很多内容,其中一个是专业精神。当年争议的焦点是,中国的企业家更需要专业精神还是宏大叙事。

这个问题放在政策讨论上也是一样。

宏大叙事并不难,提出“应该如何”也很容易。因为“最优选择”早被理论家提炼出来。如果基于理想最优,那么慷慨陈词必获很多掌声。问题在于,接下来该怎么办?如果理想最优无法实现,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达成结果?这需要理性且专业的态度。

产权可以视为个人与社会乃至国家之间基于“物”的自由空间问题。如何获得这个空间,用好这个空间并划定其边界是项复杂的技术。用周其仁教授的话说,自由空间怎么划最利于发展生产,怎么划可以最大限度协调矛盾,这是产权命题,是产权经济学,应该回到学术基础上来讨论。

在我看来,政策讨论或者建议应当回归这个原点。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该《意见》提出:“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保护产权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有恒产者有恒心,经济主体财产权的有效保障和实现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这些表述不仅仅需要激情演绎,更需要基于学术基础的理性讨论,拿出专业的解决方案来。

专业精神,其实就是回归到本质来提出问题、基于调查和数据来研究和解决问题。专业精神的好处在于,少一些是非评价的循环往复,多一些方法论上的实践和探索。

所以,无论是智库还是决策者,都应拿出多一些精力研究专业问题,用事物本身与所处环境的特点来提出务实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未来的深化改革才会更少一些阻力,更多一些共识。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