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吴敬琏:改革是“保就业促民生”的利器

来源:时间:2014-09-24

吴敬琏:改革是“保就业促民生”的利器。

作为最早对转轨可能出现腐败蔓延甚至陷入权贵资本主义泥坑危险提出警告的经济学家之一,吴敬琏称“中国改革往何处去”是需要不断审视的问题,他说因为改革,中国目前又站在了十字路口上。

改革阻力是特殊既得利益者

“以前的中国市场,行政切割厉害,切块切条切丝切末。”素有“吴市场”雅号的吴敬琏告诉记者,中国市场经济改革不彻底,近些年资源环境恶化、GDP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等问题相叠加,未来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系统性危机。

吴敬琏还称,2009年以后,中国负债率超常增长,2013年已超过国际公认警戒线。国民资产负债涉及企业、居民、各级政府三个主体,中国负债以企业和政府债务为主,超警戒线后系统性风险增大。

为避免系统性危机,直面大转型时代,吴敬琏建议停止无回报无效投资,停止对“僵尸企业”输血,动用国有资本偿还政府负债,对资不抵债的企业进行破产重组,还要盘活由粗放增长方式造成的死资产存量,如部分“晒太阳”的开发区。同时,要辅以灵活的货币政策,维持宏观经济的基本稳定。

“往前看三十年,我们大部分人是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改革的阻力是特殊的既得利益者。”吴敬琏说未来几年,如果遵循经济学规律合理布局,大多数人仍是改革受益者。

吴敬琏还是最早对转轨过程中可能出现腐败蔓延甚至陷入权贵资本主义泥坑危险提出警告的经济学家。上世纪80年代末,以“官倒”为典型的腐败问题引发讨论,吴敬琏运用现代经济学“寻租理论”,对当时的腐败现象做了深刻剖析,并为转型时期出现腐败问题的体制性根源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吴敬琏说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建立的新市场体制,是“半市场、半统制”经济,政府机构和国有经济在内的国家部门仍在资源配置中起着主导作用。这种过渡性经济形态,既包含新的、自由市场经济的因素,也包含旧的、命令经济或统制经济的因素。由于改革出现停顿甚至倒退倾向,这就使中国现行“半统制、半市场”混合体制消极方面更加强化,寻租活动基础扩大,腐败猖獗。

据经济学家王小鲁研究,中国租金总额占GDP比率高达20%-30%。“巨额租金总量说明腐败已到骇人听闻的地步,实践说明,推进改革才能消除腐败的土壤。”

吴敬琏说从历史上看,腐败猖獗的根本原因是权力不受约束,形成了某种寻租环境。而遏制腐败的治本之策在于全面深化改革,使权力不能任意插手资源配置,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改革是“保就业促民生”的利器

在吴敬琏看来,中国的改革从何处着手,是个需要不断审视的问题。“早在大跃进与文革时期这个问题就出现过,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经济通过改革走上繁荣之路。十八大后,中国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但今天中国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与30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要求参与者以极高的专业素养与运作艺术,在保持不出现系统性崩盘前提下推进经济体系改革。”

吴敬琏说下一步改革,需完成两大转变,一是将投资拉动市场的增长模式转变为效率拉动市场的模式,二是将政府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转变为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只有不断改革才能提高效率,提高效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在控制系统性风险条件下着力推进关键领域的改革,通过改革促进效率提高和结构优化。“如果继续粗放投放货币,企业会失去提高效率的动力,经济结构也不能优化,并使债务率进一步提高,系统性风险加大。”

面对当前经济形势,吴敬琏说,所有的改革都是为民生计,保就业才是保民生的根本。未来中国经济重心应从第二产业转向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第三产业。“就业保住了,劳动者收入提高了,GDP快一点慢一点没关系。”

去年中国GDP增速为7.7%,为14年来最慢水平,但就业情况却并未恶化,全年实际就业人数1370万,比原定计划900万多出近40%。“奥秘就在于第三产业产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吴敬琏说虽然近几年宏观经济杠杆率上升非常快,但系统性风险仍在可控范围。当前各经济部门应未雨绸缪补漏洞,再辅之于灵活的货币政策,维持好宏观经济的基本稳定。民众也应对改革保持信心,以营改增试点为例,不但降低了税负,还促进了社会分工,支持了服务业发展。这表明改革小试牛刀就会取得明显成效,改革是“保就业促民生”的利器。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