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

中国社会积极化的方向

来源:时间:2014-03-25

中国社会积极化的方向。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有一个特点,凡事都是青年人打前阵,青年人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奉行功利主义,不争着出头露脸了。历史告诉我们,只靠年轻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青年人的冲劲与成年人的沉稳这两个力量应该结合起来达到均衡,让中国社会朝一个积极方向发展。这是“五四”走到今天值得反省的事情。

一、不关心国事的一代青年

当代青年与“五四”一代的差别是一目了然的,他们已经不再像前辈那样热衷于“关心国家大事”。当然,当代的社会和“五四”时代的社会是不同的,那时的问题很严峻,矛盾也比较集中,比较单纯。

现在的社会依旧存在着若干问题。比如说现在的致病牛奶等食品安全问题。比如教育的问题。这些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制度问题。其中,有的是小制度的问题,比如说学校的制度;也有的是大制度的问题,比如说社会的制度。虽然今天的中国社会比以前富足了,但是大大小小的社会问题还很多,有些问题关系到自己,有一些问题不直接关系到自己,但是自己也知道一些,也受到影响,应该有自己的感想。但是我们的青年似乎没有做出应有的反应。

其实,年轻人勇于追求是永恒的,每一代年轻人都如此。人没有满足的时候,你生在21世纪或者你生在20世纪的末叶,你跟前一个世代的人就会不一样,前一个世代的人能吃饱饭就不错了,而现在你应该追求制度更为合理。年轻人有这种天性,而不是忆苦思甜,觉得现在蛮不错了,就不要想入非非了。既然现在社会还有很多问题,还远不让人们满意,这些事情就应该吸引年轻人去关心,这是年轻人的一种天然的倾向。

二、原因所在

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理应作用于年轻人的心理,触动他们产生喜怒哀乐。但是没有发生作用。我觉得有其客观原因与社会背景。

第一个原因,与政府有关。比如媒体报道的片面。2008年四川地震的时候是特殊时期,比较开放一点,但一些管束或忌惮仍然是存在的,而且是不必要的。比如说当时震区好多地方都发生过盗窃、抢劫之类的事件,其实这没什么新鲜的,每个民族出现这种大灾难的时候都会有人趁火打劫,抢一些生活必需品,这是人的一种生存本能,每个民族都有这类人。但是当时这种事情我们却不许报道。好像报道出来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听的人就坏了,听的人就对国家失去信心了,这种担心都是莫名其妙的,难道对一个指头与十个指头的区别的判断力普通人都不具备吗?政府对待公民就像家长看小孩一样了。如果公民们,包括年轻学生们能很全面地看到社会的真相,他们面对社会问题的反应大概就会趋近正常。我觉得现在他们的反应不正常,迟钝或者麻木不关心,实际上跟媒体造成的与真相的隔膜有很大关系。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社会出了问题。学生们心无二用,一头扎进分数中去,功利的吸引使他们失去了对社会问题的兴趣。他们的目标是考大学,而毕业之后还要找工作,还有房子、车子的压力,等等。这些事情都是上一代人,父亲、祖父那一代人所没有的生活的诱惑和压力。更准确地说,这不纯粹是压力,诱惑占很大的比例。你要不受这个诱惑的话,你的压力就不怎么大。受这种诱惑,要早一点买一个比较大的房子,要不然女方不怎么高兴。西方的学生毕业了之后都是租很小的房子,然后再慢慢地改善,等有了孩子再慢慢租一个大的,然后再买一个。我们这儿不是,有很多不正常的对比。有很多人的父母因为种种原因,因为腐败发了不义之财,或者自己在一个大公司,大公司发了不义之财,自己是大公司高级白领,也能赚大钱,把孩子的房子和出路都搞定了,与别的青年形成一些鲜明对比,构成一个刺激,等等。这些原因造成人们极端功利。我们的学生找工作的标准是什么?钱挣的多少。这成为绝大部分学生的目标。社会上多数人将挣钱作为目标,无可厚非,但是这个社会里最优秀的那些学生(也就是社会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几)不应该如此。为什么这样说呢?他们都超凡脱俗?不是,因为他们可以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的职业,钱挣的也仍然过得去。有这种过得去的生活做基础,主要追求不应该是钱,应该是个人兴趣!去搞科学,生物学,历史学,文学,这种选择主要出自个人的喜好;或者说看不惯很多东西,要从政,不是为个人升迁,而是要尽我所能改变一些东西;或者我要做一个出色的媒体人,要揭示社会很多不为人知的,被歪曲的事情。钱不应该是第一位的目标,最优秀的学生应该执着于他们的理想,他们的兴趣,因为钱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难事,养家糊口,包括照顾父母,做一个优秀的子女、父母,不是一个件很难的事情。你作为一个这么优秀的媒体人,你作为一个这么优秀的科学家,养家糊口做不到吗?不可能,现在的社会制度安排不会这样。现在很多优秀的毕业生,哪儿钱多就去哪儿。我觉得是社会出了毛病。

第三个原因,是从学校到家庭的教育出了问题。整个社会进入一种休克状态,失去了思考能力。瞬间做出的反应是最原始的:追踪猎物,追逐钱。不仅仅年轻人的心态不正常,成年人同样也不正常。

从家庭环境来看,我们的年轻人有太强的依赖性。独生子女政策造成了许多的不正常,孩子的性格不独立,对父母长期依赖,没有自立意识。当然不是说所有人,很多孩子不自立也得自立。世界上大概很少有哪个国家的年轻人像中国这样依赖父母。如果没有这些外部的新的因素,他们所做出的反应可能就会跟上一代人年轻时的反应很相近,跟祖父一代都会接近。现在为什么跟“五四”青年完全不一样了?那时候都是孩子早当家,穷人家的是这样,富人家的也是这样,年轻人自立比较早,心智成熟比较早,关注的事情就宏大一些。现在的学生怎么长大呀?周围的老师、父母,谁都不把你当大人看。

再看我们的学校教育,老师没有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学的时候毫无兴趣,被灌输很多知识,但是这种知识没有转化为分析、判断能力。好长时间那个知识就搁在那儿,仅仅作为敲门砖,应付考试,应付完了之后这砖头就扔了。没有入心,这些东西要是入心了之后能变成主观的一种能力。书本的知识应该与对社会的观察结合起来,不断看书,不断切磋,那么每天学到的知识都是真的。还有,我们的教师很少鼓励同学。我的一位同事去国外做访问学者,把小孩带过去上了一年学,孩子想留在美国读书,原因很简单,小孩说他看到学校的老师在鼓励所有的同学。老师会鼓励学生说你做的很好,你是一个能干的学生,你是优秀的学生。而我们的中学里,学生常常要受老师的批评,时时都在受挫。你要老是受挫,时间长了,你是什么样的性格?现在形成这样一种恶性循环。

另外,学术高度腐败,恶劣到没有什么社会责任感、道义感。就为了一点课题费,就这么一点蝇头小利,就这么一些糖果,就开始飞蛾扑火,忙得不亦乐乎。教授们忙于报选题,10万、20万、50万,报了选题,就开始制造垃圾,就一直在这儿报选题,骗选题,应付选题,制造垃圾,一天就忙活这个。社会的问题,真正的关怀,学术兴趣,哪有这些东西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能对青年学生有什么好影响呢?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能力没有提升,灵性被扼杀了。就我现在接触的同学来说,多数在认知上达不到我的期待。我觉得这个年龄,尤其是硕士生这个阶段,优秀一点的学生和老师差不多可以对等地讨论很多问题,只不过是老师的知识稍多一点,但是你一说他就能明白,讨论的时候不应该是不对等的。很多社会问题你有你的优势,他有他的优势,他有锐气,他对问题的感知也应该是很快的。但是现在不是,作为老师你没法跟你的学生讨论,因为他不知道、不明白的东西太多了。

三、青年与成年两种力量的平衡

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有一个特点,凡事都是青年人打前阵,青年人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现在不一样了,年轻人奉行功利主义,不争着出头露脸了。历史告诉我们,只靠年轻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让年轻人扮演了过重的角色,从“五四”之后一直到当代。但是国外就不是这样了。西方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从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到法国大革命之类的,年轻人没有像中国人这样冲在最前面,而是成年人在前头。比如英国议会里面的斗争,都是中产阶级和贵族跟国王讨价还价,争取权利,那是成年人的一种老谋深算的博弈。我们的成年人在哪儿呢?中国人老让年轻人冲在前面,成年人是狡诈的老牛,总让初生牛犊冲在前面,这不太正常。青年人有活力,有想法,但是偏执,因为青年人有不成熟的一面,有过于冲动的一面。青年人左右社会最坏的例子就是30年代的日本,最后导致发动了全面战争。他们都是热血青年,有献身精神,但是使日本人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其实他们都是优秀的青年,理想而无私,结果却是灾难。

青年人的冲劲与成年人的沉稳应该结合起来,青年人与成年人这两个力量应该达到均衡,使社会朝一个积极方向发展。青年人和成年人的力量配比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事情,这是“五四”走到今天值得反省的事情。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