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滚动 >

兴业银行行长:继续重点发展同业和金融市场业务

来源:时间:2013-07-29

兴业银行行长:继续重点发展同业和金融市场业务。

7月16日晚上8点整,窗外下着蒙蒙细雨,各家商铺已开始打烊。在寸土寸金的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26层,稍显狭小的行政楼层会议室,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准时步入。

55岁的李仁杰两鬓略染银灰,与灰色西服、金丝边眼镜十分相配。

这也许是中国银行业内目前最受关注的一位行长。

李仁杰曾在中国人民银行福建分行供职12年;1998年,他从长城证券董事长任上离职,加入兴业银行。2002年,李仁杰从兴业银行深圳分行行长升任总行行长至今。2007年,兴业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后,从偏于福建一隅的一家普通股份制银行,变得引领行业之先。

2003年,财新记者在福州第一次采访李仁杰时,兴业银行刚刚引入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等三家外资战略投资者,价格是市净率(P/B)1.8倍。现在,兴业银行的A股市价是P/B不足0.8倍,即股价在净资产基础上打八折。但这不妨碍很多投资人仍把兴业银行视为最会赚钱的银行。

一是,借助银行业多年的高速增长,早年的投资人实际盈利颇丰。2003年兴业银行的总资产只有2600亿元,不及2012年末资产总额3万亿元的十分之一。

二是,兴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多年保持在25%以上,居业内前三甲,更是指兴业银行每每领创新之先的市场化形象。自2005年首推“银银平台”以来,在业内看来,兴业银行已将同业业务做到极致。

我们谈到近日一部网上纪实性小说《同业鸦片》。匿名的作者出自金融业内,内容糅合了6月“钱荒”(参见本刊2013年第25期“银行履险”)和此前债市机构违规“养券”(参见本刊2013年第15期“债市硕鼠”)等内容。

小说描绘的市场赢家“蓝兴银行”之精明、彪悍的作风,很像在影射兴业银行。被问及此,李仁杰笑称“只看过两章,太过演义”。

谈起6月29日在上海陆家嘴论坛上,被记者围追堵截到洗手间的窘人经历,李仁杰直称,并不存在“钱荒”,由此回答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市场格局变化。在两个多小时的访谈中,从业内指出的隐性担保“软肋”,到如何解决风险控制,再到银行业与宏观经济的互动,李仁杰正面回答了不少业内关心的敏感话题,亦不乏避重就轻的太极。

“兴业银行已经准备好了,面对市场和政策可能出现的变化,我们充满自信。”对于当下对同业业务的监管限制,利率市场化进程提速可能带来包括同业业务利差趋于逼仄的威胁,李仁杰如此作答。

数据显示,2012年,兴业银行同业业务增速不到50%,而招行、建行、宁波银行增速都在60%以上,民生银行增速达150%以上,平安银行更超过300%,它们显得更为激进。

对于近期不少银行模仿兴业银行“银银平台”盈利模式的竞争局面,李仁杰表示,“银银平台还并没有做到极致”“兴业最不怕的就是竞争”。

没有“钱荒”

财新记者:6月底银行间市场的“钱荒”问题几乎变成了全民话题,一些银行成为舆论焦点。你怎么看?

李仁杰:中国的金融体系跟国外完全不一样,不存在所谓“钱荒”的问题。各家银行在央行有20%的存款准备金,整个金融体系在央行还有1%-2%的超额准备金,例如兴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就在2%以上。从这个角度看,不存在所谓“钱荒”。所以,央行也不断声明,总量而言,不存在“钱荒”。

之所以会出现6月份的情况,其实是多个偶然性因素叠加在一起,并被一些舆论故意放大了。我在兴业银行6月26日的投资者交流会议上就表示,这种情况是短时的,不可能延续到7月底。试想一下,如果这种状况长期持续,利率居高不下,则国债发不出去,政策性的金融债也发不出去,这几年蓬勃发展的银行间市场的融资停滞,再接下来可能会影响到各家银行的信贷定价,这都会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和中国实体经济造成冲击。我相信监管当局并不希望看到这种情况。

这次很偶然的流动性紧张,之所以会引起这么大震动,我认为是因为央行的货币政策的传导与金融机构对央行货币政策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一些时间差。没有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再加上今年以来国外的分析师及媒体不太看好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国内也有呼应,一时间市场气氛很紧张。我认为这是不理性的,不可持续的。

在这种氛围下,大家难免心慌,都会做预防措施,未雨绸缪。当时我们也把超备(指商业银行存在央行的超额储备金——编者注)加大了很多。比如说,我们正常超备,200来亿足够了,再加上还有六七百亿高流动性的债券,作为第二超备。但那段时间,兴业银行的超备平均都是五六百亿元。全市场都采取这样的措施,就形成了所谓的“钱荒”。

财新记者:市场认为央行希望借流动性警示,推动金融机构主动去杠杆。这次事件对兴业银行的影响有多大?

李仁杰: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在经历一段时期资产负债表的大幅扩张后,去杠杆有利于挤出经济中存在的泡沫,促进结构调整,提高未来供给的效率,提高潜在增长率。中国的金融机构一定程度上的减杠杆、放缓规模增速是必要的,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充分理解央行。

作为金融机构,对宏观形势应有自己的理性分析。自去年11月以来,市场流动性就比较宽松,我们预期央行一定会关注到M2的增长速度太快,因此年初就定了调子,要调结构、降杠杆、适当放缓发展步伐。四五月份,我们密集召开了几次经营管理层会议,包括自营投资业务委员会、资产负债与业务管理委员会、行长办公会等,把减杠杆作为硬任务,不强调以资产规模扩张为目标。原来我们的同业业务是根据资产配置来决定负债的,现在资产配置减少了,杠杆降低,同业负债也相应少了。

6月底,我们也有限制资产业务,防止月底冲规模,目的是挤“泡沫”。但那段时间并没有严格限制资金拆出,也没有做一些所谓“技术化的动作”。当时有一些银行申请央行延长支付系统服务的时间,但兴业银行从未出现需要央行打开特别交易“窗口”的情形。

财新记者:所以兴业在这次事件中并非受害者?你们如何把控流动性风险?

李仁杰:金融市场业务,兴业起步比较早,对市场比较敏锐,也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懂得如何管理流动性风险。我们随时都掌握得到全行全盘的资产错配和流动性的状况,至今从未出现过支付困难的情况。

首先,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宏观分析的团队,对宏观政策能做到前瞻判断;第二,我们有机制,可以灵活地对资产负债、业务节奏做出安排、调整;第三,我们内部的调控系统是相对比较先进、成熟的,主要通过内部的FTP,引导内部转移定价和外部报价,司库管理职能归属总行计划财务部,跟金融市场、企业金融、零售银行三大条线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传导机制,能把市场的变化及时传导到兴业银行的整个体系,对市场的反应是比较高效的。

财新记者:有人说这次“钱荒”是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银行抢夺流动性的一次预演,且利率市场化可能对兴业这样对资金价格比较敏感的银行影响较大。你怎么看?

李仁杰: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利率市场化后,从长远看,不单是兴业,整个银行业都将面临息差缩窄的现实。

从现有的兴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来看,我们的优势是实行市场化利率定价的业务比重相对较大,利率已经比较市场化了,并且积累了一些市场化利率定价的经验和灵活的管理机制。第二,兴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新兴业务已经预见了今后市场化的需求、方向和趋势,做了一些提前布局。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负债结构中财政性存款的比重小,所以今后财政存款市场化对我们的影响就很有限。第三,一个国家在特定的时期,息差、利差是客观存在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整个国家的货币政策、供需关系的影响等。比如美国完全利率市场化了,但美国有些银行的利差仍然非常高。

息差缩窄必然推动银行不再过分依赖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必须大力开拓中间业务等其他新兴业务。同时,也要求银行具备更高的风险识别能力和定价能力。因此,这些年我行在建立合理的定价机制、建设有效的风险识别系统和定价系统、培养和引进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人才方面加大了投入。并且在提高全行综合服务能力,提高客户忠诚度,加强中间业务发展方面下大力气。我们很有信心去迎接利率市场化的到来。

同业先锋

财新记者:近年来,兴业银行是银行同业业务创新的急先锋,甚至被称为“同业之王”。这次流动性危机发生在同业市场,是否意味着兴业另辟蹊径的发展模式受到了挑战?

李仁杰:发展到今天,商业银行同业活动项下统计的业务范围很广泛,我觉得首先要厘清概念。

我们把同业业务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本身集中的是企业集团内部的存款,但现在算作同业业务。此外,交易所存款、通道业务也都属于同业。兴业银行的这类业务量很大,我行实现了所谓全口径覆盖,就是指对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非银行业务基本全覆盖。

第二类,中小商业银行的同业业务。比如银银平台,现在的成员有超过400家中小商业银行,连接网点超过2万。刚开始不是为了资金往来,而更多是服务、清算。现在合作越来越多,有的是清算服务,有的是资金买卖。中国目前资金相对比较多的是“农”字头的机构,如农信社、农商行,资金比较稳定。这类业务一方面是基于我们对他们提供的服务,一方面是他们有需要在市场上卖掉资金,和国外大量的储蓄银行一样,这种业务实际上是一种互补关系。

第三类,我们和大中型银行的资金往来。这一类可能更多偏重于资产,我们做买入返售、同业待付,也跟这些银行的分支机构做一些资金往来业务。这一部分的资金往来有一定的同质性,相对没那么稳定。

在我们的同业业务中,重点鼓励前面两类,第三类不是重点,基本上是根据资产配置的需要来发展。如果资产配置不需要,就会压缩这一块。

同业和金融市场业务成为兴业银行的传统优势业务,一是因为我们起步比较早,业务发展节奏比较稳健、合理。我行同业业务从1996年开始起步,从证券资金清算业务开始切入,证券资金清算业务量曾连续多年位列全市场前三名。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并组建专业队伍、丰富完善产品体系,从证银合作向银银、银信、银保、银财合作,以及场内资金交易、代理贵金属、衍生产品交易、资产管理等领域延伸扩展,形成比较完整且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金融市场板块。

二是坚持“大同业、宽领域”发展,业务结构比较均衡、多元。从客户结构看,基本实现对各类银行同业、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的全覆盖,客户主体、类型比较均衡。

三是严格风险管控,始终坚持前、中、后台分离,建立完善的防火墙和风险隔离制度。近两年,与条线专业化改革相配套,进一步实行风险团队、窗口“内嵌”,实行矩阵式管理,风险管理的敏感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业务发展总体健康、可持续。

作为一家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先人一步的业务创新能力的银行,未来,我们仍将坚持这一经营特色,继续把同业和金融市场业务作为一项战略重点来发展。

财新记者:同业资产和负债存在的一大问题,被认为是规避监管,实际放大了商业银行杠杆,增加了风险。对此,你怎么看?

李仁杰:关于同业业务,有的人说好,有的人说不好。我很赞同一些业内人士的观点,即中国银行业的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太单一。

有人说,银行就是做存贷款,似乎存贷款之外就是不务正业。这是非常错误的。事实上,国际上的银行,存贷款业务占的比重都不高。中国最大的工商银行,它的贷款业务占的比重也不断下降。这些年,银行不论是资产还是负债,都在不断丰富,这是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需要,也反映了我们原来的科目设计不相适应。应该全口径地看银行的资产负债,不要认为贷款之外的都是影子银行,都是躲避监管。比如债券买卖,多发生在同业市场,但都是在表内的,都是受监管的,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约束的。所以大家不要简单理解,望文生义,凭想象把它妖魔化。

资产业务的不断丰富,是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客观需求,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原来的会计统计不够细致。比如,理财业务,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说,理财业务其实是一个债权式的直接融资。作为商业银行,无非要把它做得更加标准,信息披露更加透明、规范,把合适的产品介绍给合适的客户,对客户进行合理的分类,对客户的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对客户而言,就是风险自担、买者自负。

作为商业银行来讲,今后贷款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小,业务收入会更加多元。我们对迎接这种大趋势充满信心。未来的投行业务、财富管理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代表了新兴业务的主要方向,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制度安排,相信在未来的竞争当中,我们会有很好的表现。

财新记者:兴业银行创立的“银银平台”模式是特色和优势,但近日平安银行推出了金橙联盟,此前民生银行发起的亚洲金融合作联盟,南京银行发起银行间市场资金联合投资项目等,请问,银银平台作为创新之举,不被复制的“护城河”在哪里?银银平台是不是已经做到极致?

李仁杰:大家都看好,说明我们这种模式是有商业价值的。市场这么大,有竞争才有进步。大家都可以做,就看谁有核心竞争力,不能因为别人也做就不做了。前些年有的银行也想做,但没能成功。而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实践并积累了很多年,对此我很有信心。

当然,银银平台还有很大的改进和发展的空间。举个例子,今后国家要推存款保险制度,存款成本可能会更高,再加上息差收窄,今后可能不是简单地追求存款越多越好,因为你要存款多,相应要付出的成本也要多,同时运用资金的压力、对资本的压力也更大。但如果你具备很强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的能力,能为客户提供很好的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服务,一方面客户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另一方面银行的各种成本,包括资金成本、运营成本、资本成本等都更低,还能吸引更多客源,所以银银平台的理财门户还大有文章可做。今后如果条件成熟,也不排除把这块业务剥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公司来做。

风险预提

财新记者:对于迅速做大的同业资产,业内担心,存在“抽屉协议”,即出售同业资产的商业银行提供了“隐性担保”,而总行并不真正掌握风险的敞口。作为一行之长,你是否担心这个问题?

李仁杰:不排除在特定时期、部分业务上可能存在“抽屉协议”的问题,但我觉得这是特定时期的特定现象,不是普遍存在,也会很快消失。

首先,现在大中型银行做审计都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我们已用了十年。之前一直是安永,现在是德勤,它们也同时审计其他银行,审计是比较严格专业的。如果大量出现你所说的情况,审计师是会发现的。

其次,我行对外担保业务有严格的内控审批制度。

再者,在对分行的管理方面,总行可以监测到所有交易。关键在于管理掌握的尺度宽严、执行的力度大小,只要总行重视,没有查不出来的。从我们的情况看,对基层的管控始终是有力的、到位的,这方面我们有充分的信心。

财新记者:对同业业务可能出现的违约,你有何准备?

李仁杰:在多年发展过程中,兴业银行始终高度重视风险管控,实现对各类同业和金融市场业务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合规风险等的全面有效管理,从未发生重大风险损失。

当然,基于审慎、稳健的原则,我们在内部管理上,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加提了几十亿元的拨备,算是未雨绸缪。

财新记者:目前外界都在讨论,监管部门可能要对同业出一套限制政策?

李仁杰:关于这个问题,我非常赞同新一届政府关于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其实经济活动也好,金融活动也罢,政府不应太多干预,也不要出太细的政策。出了很多政策如果没有执行,也就没有效果。政府应该因势利导,就是在基本的制度上去做一些要求。比如说卖者有责,风险买者自负,信息披露如何规范,产品如何更加标准化,如何做好资产证券化等。现在存在着一种心态,即用管信贷的思路来管非信贷的业务。

我个人觉得,短期内不会针对同业业务出台过于具体的限制政策。第一,这涉及很多系统性的制度调整,无法一蹴而就。比如,同业业务的定义还不甚清楚。不先厘清定义和分类是无法真正实现规范的。应该先深入调查,把制度和现象理清,再根据不同的情况做规范。

比如,同业市场要细分,拆借市场就是拆借市场,通道业务要更规范,走上资产证券化之路。这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在呼吁和准备的。从兴业银行自身来讲,对同业业务,内部已经做了分类,有相应的规范化的管理要求。

财新记者:你感觉监管层支持兴业银行的一次次创新吗?

李仁杰:监管层历来都支持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我还没遇到过哪个监管官员对我说,你们做错了,你们银行只能做存贷款业务。只要合规,透明、尽责,监管层肯定会支持。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