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滚动 >

应对“三期叠加”的六个关键词

来源:时间:2020-05-06

应对“三期叠加”的六个关键词。

201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三期叠加”时隔多年再次出现在会议中。该次会议认为,中国正处于“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时期,外部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但是,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与此同时,会议要求2020年的工作“坚持稳字当头”,完善和强化“六稳”举措,健全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机制,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单从此次来看,预示着我国未来几年又将出现大动作。这个词上一次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随后我国进入“新常态”并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等推动经济向稳发展。

“三期叠加”客观因素

所谓“三期叠加”,是指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时集中出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具体来看,“增长速度换挡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结构调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简单来看,经历“三期叠加”,就是要处理好市场与资源配置的关系,以便顺利实现增长速度换挡、度过结构调整阵痛,以及完成前期刺激政策消化。

从政策角度来看,2020年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是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将完成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二是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意味着我国在2020年之后的未来五年发展将又一次新的“引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客观因素也决定我国经济于多方面都存在转变或改变的需求,这也意味着我国产业发展需要改革以及创新,才能注入新的动力、开启新一轮的发展。从人们的生活及市场来看,社会的不断变化使得消费习惯、需求发生改变,这也倒逼产业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改变。适者生存的道路十分坎坷,改变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许多个体的改变最终会影响到整体。

2020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一季度GDP数据负增长6.8%,使得“三期叠加”更为明显,国内方面,疫情防控的必要措施令社会多产业出现停工停产,临时的停滞使得社会生产放缓;国际方面,海外国家和地区的防控措施使得全球多数企业进入停产停工状态,原材料供应不足、下游客户取消订单、目标市场经营活动取消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依靠对外贸易的企业受到影响。上述因素,进一步明确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

即便没有此次疫情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201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1%,增速创下了自1991年以来的新低。近年来,随着一批落后产能产业被政策以及市场淘汰,以及一批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业走入市场,驱动我国经济开始了从速度到质量的转变,经济发展的客观变化决定了增长速度处在换挡期。

在当前时期和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我国还将处在形势错综复杂的局面中。客观因素的影响例如新冠病毒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复苏存在不稳定的因素,各国在当前可能改变或长期调整其宏观政策等因素,令我国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竞争将更加激烈,产业结构在这种趋势下必然会经历一系列的调整,其中既有政策的要求也有市场驱动。

结构调整将带来阵痛,一是原产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如其能力是否胜任新产业的要求,会否出现导致失业并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问题;二是资源问题,如产业结构转变会否影响原有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资源是得到优化还是被浪费等问题;三是竞争力问题,如结构调整后能否在市场上继续存活问题等。只有闯过这些困难,在过渡期间减少或化解损失带来的阵痛,优化到位的结构将成为发展的新引擎。

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较大。我国近年来通过多种货币工具向市场注入了资金的流动性,力求在活跃市场的同时保证资金的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也必不可少地使得市场再次出现泡沫。消化前期政策红利的同时,还需要政府引导市场消化或剔除泡沫的影响,否则又将面临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用一个刺激政策去弥补上一个刺激政策不足的问题。

当前形势下的应对

短期来看,全球绝大多数国家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快速化解或消除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良影响,在安全前提下推动全面复产复工能使经济下滑速度减缓,并能有效消除负增长带来的问题,

在大方向上,国家可从四方面推动发展。

一是继续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在政治基础牢固的前提下,一方面积极向“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推广中国的“抗疫经验”、为这些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另一方面深化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实现互利共惠,推动经济共同发展。

二是增加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从2020年疫情防控情况来看,武汉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实现对疫情的控制,除全社会的共同支援外,还有一个因素是有相对完善基建设施。优质的基础设施建设,决定了一个区域的物流便捷与否,决定了一个区域老百姓的生活,决定了一个区域的信息交流状态等等,这对社会发展而言是重要的催化剂。若是全国各地的基建以及新基建的设施完备,例如公路、轨道全面联通,医院、避险场所完备,除了日常的便捷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外,任何地方出现紧急事件都可以快速救援。

三是通过一系列政策刺激市场消费,当前特殊情况可以通过持续发放有条件、有时限的消费券刺激居民消费,后期可持续通过流行的推广方式如网红带货、政府推荐等方式刺激市场,消费状态恢复至疫情爆发前水平后便不宜再刺激,以防非理性消费暴增以及政府过度干预带来的不良影响。考虑到中国人长期以来的以储蓄为主的习惯,不建议政府大面积发放现金,以免造成货币贬值、埋下通胀的隐患。

不过,对于通过消费券刺激居民消费举措,短期来看,消费券是刺激消费回升的一大良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大幅刺激市民消费的作用。当前,居民消费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各地发放消费券具有积极意义。建议全国其他地区多采取一些立竿见影的措施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上述三点是围绕“三驾马车”提出的建议,分别对应的是出口、投资和内需。

四是降低企业和居民的压力。经历长时间的停工停产,以及部分企业面临的供应链出现破裂,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紧缺、人员不足、订单缺失等方面的问题。在资金紧缺方面,国家已经通过释放流动性缓解了压力,具体的要看金融机构是否愿意在政策范围内降低融资成本;在不降低企业员工福利待遇的情况下,减少企业为员工缴交的费用,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同时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阶段性降低或免征一定的税收,减少企业的支出费用。

在人员不足方面,建议首先是留住人,政府鼓励企业原有员工暂时不离职,对2020年上半年员工流失率低于10%的企业,可以酌情给予每人每月的资金补贴;其次是招人,政府帮助企业多渠道招聘待业人员、换岗人员、应届毕业生、处于实习阶段的在校大学生等等;再次是灵活搭配,发动灵活就业人员进入自己适合的岗位,暂时性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在订单缺失方面,各地政府需联合电子商务平台连接各地商户信息,撮合、配对有需求的企业,重新整合供应链、产业链,在解决企业生产燃眉之急的同时,保证企业处于生产、不停歇的状态,有助于全球疫情全面控制后对海外市场的快速响应。同时还要积极发挥国有企业作用,协同、指引民营企业在困难时期动脑筋、想办法、找出路。

针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外贸企业,建议我国外贸企业加快在线营销开展步伐,通过跨境电商平台等手段,积极寻找新的企业客户,开辟海外新业务、新市场,以弥补疫情给传统贸易企业造成的不利冲击,实现商品快速高效的全球供需匹配。据观察,近年来,随着我国跨境电商的不断完善,行业规范化发展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为跨境电商发展营造出了良好环境。

在降低居民压力方面,首先要保证居民们的可支配收入不降低。在购买方面,需要政府临时干预市场,保证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尤其是生活必需品不涨价,甚至还能以更低的价格买入。这既需要扩大生产规模、加快生产速度,又需要及时运输调配、快速精准送货。在收入方面,需要号召企业照常发放工资,鼓励小微金融公司为收入降低的个人提供3个月到6个月的无息或低息的消费金融贷款,以保证生活所需。

坚持“六个”关键词

突围经济“三期叠加”,是一件长时间的工作,可想而知,“十四五”规划就将对突围提供具体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发展来看,未来5年发展工作的关键词将集中在“稳定”“创新”“质量”“法治”“人才”“安全”这六个关键词上。

稳定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产业运作、企业经营、老百姓可支配收入增多的稳定,而是全方位的稳定,如社会治安、意识形态等稳定,不激进、不冒失,强调稳定的社会秩序创造稳定的社会财富。

创新是基于已有事物的进步,这不单单是引入新的生产方式,而且还包括对产业结构的创新、对经营理念的创新、对不合时宜思维的颠覆。源源不断的创新,能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除了要产品质量好,经济发展更是要有质量。未来的发展不是为数据和面子去增加数字,而是为人们的需求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而发展,生产将更加强调实用。

法治是社会发展中的一张网,阻隔那些投机取巧、侵蚀人民利益、导致发展后退的不法分子,严格执法是趋势所在。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一直高度重视人才方面的工作,高校、企业都有培养和发展人才的义务和责任,多元化、专业化的人才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安全是保证发展不被轻易按下暂停键的保障,除了日常所说的防火防盗,还要做好防范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病毒灾害、粮食灾害等系列不可控因素,建立避险避灾场所、因地制宜做好各类物资储备。

结合这六个关键词和当前时代特点,未来5年,持续科技创新的数字经济将会是主流,物联网将进一步获得政策支持,物流运输将继续提速,最终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

(责任编辑 李秀江)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