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

陈永杰:不招择校生 未必更公平

来源:时间:2013-01-16

陈永杰:不招择校生 未必更公平。

教育部治理办日前下发文件,要求公办高中从今秋开始只能招收不多于20%的择校生,同时必须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在三年内完全取消招收择校生。此举得到不少师生的欢迎,认为符合教育公平原则。

然而,我们认为要且慢鼓掌,因为取消招收择校生与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并非那么直接,虽然它保护了优势学区户籍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但与此同时,也在拆掉了弱势学区学生通往拥有优势教育资源学区的最后桥梁,有点类似于京沪排斥异地高考学生一样,其实是强化了户籍对于教育资源分配的影响。

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中,公立高中有级别上的高低之分,根据行政区划而分的学区也有优劣之别。择校生就是指通过交纳一笔以不同名义收取的择校费,获得入读原本不应录取他们的学校的资格的学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该生中考成绩达不到该高中录取线的“高价生”,另一类则是因户籍不属于该学区而通过交纳择校费而挤进本学区高中的“非户籍生”。当然,在择校生中有一些同时拥有上述两种身份。

取消招收择校生,如果只影响到本学区户籍的“高价生”的话,那显然是符合教育公平原则的。因为相关的高中将只能降低分数线,以“牌价”而非“高价”招收所有学生,学生仅需靠分数而非拍卖式竞价来获得这个学额。不过,对“非户籍生”而言将是另一回事——因为其户籍所在学区教育资源较差,家长愿意交高额择校费让孩子到好的学区去上高中,以求三年后博取个更好的成绩考大学。取消招收“非户籍”择校生,实质是堵塞了这些身处不利条件的学生获得优质教育的最后机会——想上好高中吗,但因为你的户籍,即使你愿意砸锅卖铁还是不行。

“非户籍”择校生的存在,揭示的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在当代中国的很多城市,不同学区的教育质量往往存在着天渊之别。例如广州,老城区拥有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其中又以省府及市府驻地的越秀区为最。但在偏远的增城和从化,情况则是另一个极端。所以从幼儿园到高中,有不少愿意砸锅卖铁的它区家长便通过交择校费把子女往越秀区送。禁收择校生的结果将是所有学额只能由越秀区户籍的学生享用,联想到最近有城规专家提出的把“低端人口”从越秀区中挤压出去的策略,那么这些好的公立高中是否只服务“高端人口”的子女?这,又符合教育公平原则吗?

还有一个值得忧心的问题,便是地方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将发生变化。众所周知,公立高中收了择校费不能“独吞”,必须与所属学区的教育管理部门“分成”。在教育多渠道筹资的政策背景下,择校费正是地方教育部门的“创收”来源。就像要求地方招收农民工子弟但经费却要地方筹措一样,凡是“中央请客、地方埋单”的政策措施往往都难以落实;现在禁止招择校生,地方损失了的经费,如果没有人来埋单,会否影响地方的教育投入及教师福利,均是一个大问号。

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公立中小学教育都是由中央政府根据学龄人口直接拨款的,生均支出在不同学校或学区的差异必须控制在一个最小的范围之内。在中国,部分择校生的出现是因为学校间差异太大,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因为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因此,在不改变中小学融资方式的情况下一刀切取消择校生,我们的教育可能只是巩固优势阶层的既得利益,并非变得更加公平。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