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新一轮国企改革或再成圈钱狂欢

来源:时间:2014-04-29

新一轮国企改革或再成圈钱狂欢。

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要求主管部门从管实体企业为主,转换为管资本为主,因此国企改革也相应地变为国资改革了。国资委的改革方案未及出台,很多地方却以上海为先推出了自己的改革方案。这些方案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热点均为混合所有制、国有资本投资及营运公司、国有资产证券化,而且都提出了时间窗口和数量指标,颇似要来一场新的大跃进。满街的人都在喝彩改革的新衣漂亮,却不知一场空前的圈钱狂欢似将开始。

趁机搭建更大的融资(圈钱)平台

前些年的经济刺激政策在各地催生了一大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开展铁公基以拉动GDP,如今债台高筑,偿债压力日甚一日。这些平台已基本丧失新的融资功能。地方政府的巧妇正愁于无米事炊,未料想国资改革却成为了新的大利好。

趁国资改革之势,广东省国资委近期推出了54个国企的招商专案,拟引进民间资本1000亿元。重庆则推出100个国企的开放项目拟引入民资2000亿元搞混合。各地都有这样的计划。这些都是假企业之名的政府行为,依然是权力与资本的结合,并无改革新意。令人警惕的是前些年的融资平台(也是企业)是举债,要偿还,如今变为资本运作,国有资本放大了功能,民资愿者上钩,赢亏自负了。今后各级政府将可以更上一层楼假资本运作争相圈占不用偿还的民间资本,岂不快哉。

决定起草者大概没有想到地方政府和大国企会这样解读改革的奥妙,以致还争相建立或改制国有资本的投资公司,而且国有资产的证券化成了一个热词。拥有4万亿国有资产的广东省国资委要求到2015年资产证券化率从目前的20%提升到60%,要新增20户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80%的下属企业至少要拥有一家上市公司。作为省属四大资产营运公司之一的广新集团,已有七家上市公司,今后还要打造自己的上市公司群,志在成为国内拥有最多上市公司的集团,除已有好几家公司在A股市场排队等候外,最近又从不起眼的汕尾捞出三家公司确定上市意向。

重庆市正在编制国企上市的三年规划,市属40个企业集团中有8个已整体上市,政府认为至少还有24户可以整体上市,要争取每年上几个,五、六年完成。一些二三线城市也不甘只做这场嘉年华的看客,南京提出2015年国有经营性资产证券化率要达到50%,厦门也提出至2020年新增5户上市公司,国资证券化率要达到60%。

据统计,中国地方政府的非金融国有企业资产为42.7万亿,依据各地的方案作偏低的测算,即使今后五年内证券化率达到50%,那也是20万亿以上的上市资产,仅按5~6倍的溢价,即可放大为百万亿以上的市值,如此的资本魔方怎不令人神往。如果再按资本额的20%溢价增发,那至少就又是一个20万亿。以五年国内A股市场1250个交易日来计算,那么每天要圈进160亿元的资金。何况这仅仅只是地方国资,央企的盘子比这还要大。各地在制定方案的时候不知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前景。这很像58年大跃进的时候粮食产量放卫星,只要胆大就行。谁会想到改革会变得这么贵。

没有上市或不能上市的资产未必就不能证券化。最近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就挂出了几十个国企的股权类交易项目,有的项目内部人表达了强烈的收购意向。山东省已经决定加快存量资产的证券化,除优质资产争取上市外,还注意到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要丰富股权交易中心的交易品种,并且发展期货基金等等。

各地陆续成立的国有投资公司将先后驰入中国的股权投资市场。目前不少地方政府正与民资混合建立股权投资基金。重庆市决定引入一批社会的股权投资基金参与国企上市改制。还要将部分国企股权转让的资金用来建立产业投资种子基金,不投产业而专门投各类社会的甚至私募的股权投资基金。一些企业也在做自己的投资基金。大名鼎鼎的弘毅投资以18亿元参股上海城投控股,共同迸行对国企的改制。做食品的上海益民集团也吸纳民资建立消费升级产业基金,专门用于消费领域的产业重组和国际市场的品牌收购,雄心可谓大矣。有数据说目前国内股权投资市场政府引导基金占比为40%,这个数据很快会改变,也许今后中国的股权投资市场将成为国资独大的天下了。

前景堪忧

上述谋划如果是企业行为,则没有什么对错,能做去做就是。问题在于其实是国资平台上的政府操作。这么做本身就违背了改革的精神而可能产生危机性的后果。

第一,市场被政府操控的局面可能空前加剧。这次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从这个意义来讲就是政府要退出市场。如果基本规则不变,以为国有资产从实物的企业形态演变为资本的价值形态就可以摆脱政府管控这样的逻辑并不成立。资本以价值形态出现就便于在资本市场、证券市场、产权市场乃至于产业领域内的行业、企业之间腾挪穿越,政府通过投资公司以及投资基金进行股权投资几乎可以抵达自己想到达的任何领域,加上公有资本对其他资本的融合功能和放大功能,政府直接配置资源和操控市场的能力会空前增强。但这未必是好事情。

第二,若如各地所愿国资搞上市大跃进,那将对中国的证券市场造成空前的冲击,只恐股灾不远。如果去掉权力的支撑和政策的倾斜,国企的效率低下是不争的事实。通过包装上市,娇艳的桃花不久就会变成溃烂的痈疽,多少普通股民又将亏掉自己的血汗钱。而且这种现象将随海外上市而全球传播。

第三,民资的安全性将更无保障。国家建立国有投资公司的目的是“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但已经有人说了,公有资本具有资本的共性即逐利,所以公资也会看上什么就投什么。这就很难保证政府就不会动用权力去强行收购或入股他看上的民企,或强逼民资嫁给公资。如此资本市场也就成为了包办的权力市场。前些年山西的煤改就是这样做的,笔者称之为社会主义改造。这种做法并未得到清算,只恐怕今后会在更大的范围内发生这种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有可能产生新的创租和腐败空间。各地的国有投资公司和投资营运公司正在吸收社会资本组建股权投资基金,共同参与国企改制上市以及社会上其它的资产证券化,这无疑有巨大的套利空间。原始股一块钱进去一上市可能就会变成几十块。已有若干社会资本捷足先登。人们不清楚是按什么规则和流程来操作的。有创租必定就有寻租,有寻租一定就有腐败。看来又将催生一批权贵资本大佬,他们玩的是几何级数的资本魔方,所以其规模和量级将是空前的。

第五,国民经济中不同经济成分的比重将发生倒转。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最大的成果就是发展了多种经济成分,非公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早就超过了公有制经济,如今已经占到60%以上。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信心满满地宣称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已经确立。但今后这种局面可能不再。如果改革展开上面的图景,公资的功能将大为放大,而民资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而不是大家以为的会放大,二者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可能倒转。改革也就成为开倒车。

真改革的前提有待创造

要真正按照决定的精神健康开展国企和国资的改革,至少要创造两个条件:

第一,政府要往后退。地方政府不能充当国企改革的领导者。地方政府的企业化是当今中国的现实,拥有行政权力的政府是所在地最强势的企业,国企以及将更多演化出来的国资只不过是政府掌控经济的操作工具。脐带连着政府的国企再怎么改革也不会有正常的市场定位。同样的道理,国资委也不应当是国企与国资改革的主管部门而自己正是新一轮改革的对象。现在的国资委根本不是当初改革者建言创立所想要的那个样子,而与国企成为了利益共同体。做大做强是其唯一诉求,很难去做违背这一取向的任何改革。看来,国企和国资的改革,只能由一个没有利益牵扯的独立第三方来领导或主管。这个独立的第三方在哪里,恐怕是一个有待创造的课题。

第二,国企改革首要的其实是所在产业布局的调整。这一点改革的决定表达得很清楚。其中首位的是“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可是在地方的国资改革方案中,几乎看不到公益性的提法和相应的部署。其实投入公益才是国资公共性最本质的体现。但公益不以盈利为目的,地方没有兴趣也就可以理解了。这同时也说明决定虽然写得好,但却只是一个原则性意见,无法实现对改革的硬约束。现实已经说明国资改革的硬约束如果建立不起来,那么改革跑偏也不需要支付什么成本。看来,起码应当要求各地根据中央精神和自身实际情况提出国资布局的负面清单。如果有了这一条,情况多少会好一点。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