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PX魔咒:谁更不可信任?

来源:时间:2014-04-29

PX魔咒:谁更不可信任?。

修复受伤的公信力迫在眉睫

其实,围绕PX 项目展开的多方博弈,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在公共议题上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

纵观厦门、大连、昆明等地上马PX 项目,很少有地方政府在决定引进PX 项目或者扩建已有的PX 项目之初就征求公众意见,而是习惯性地采取信息封锁措施,连一些最基本的信息都不对外披露,甚至在征地拆迁时还半遮半掩,担心民众起来反对。PX 项目中信息的严重不对等,自然会使公众对此产生极大的疑虑和焦虑,最后危害的是政府公信力。一个信息不公开的恶性循环已经出现了,不管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怎么来解释,好像大家对这种解释都不买账。

权力的公信力在于它的中立性。一旦它把自己摆到一个说服者、驯化者的位置,一开始就与民众分庭列队,则难免失去应有的公信力。茂名市民不相信政府的宣传车,原因就在于此。在许多民众眼里,政府“热情上项目”,不过是为了拉高GDP,为了制造“政绩”,满足官员自身追求更大权力的私欲。有私心的权力总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PX 项目建立在城市周边也有先例。美国休斯敦几百万吨的PX 项目,距离城市1.2 公里,新加坡的PX 项目距离城市只有1.9 公里,德国路德维西港巴斯夫石化基地与曼海姆市仅隔着一条莱茵河,日本横滨的PX 项目跟居民区也仅隔一条街。这些项目运行、发展了很多年,没有出现过大的环境风险事故。借助严格的安全管理标准和成熟的风险管控制度,PX项目是可以和民众和谐相处的。为什么日本人不闹?新加坡人不闹?而一到中国,PX 项目就被群众闹起来了,这不仅仅是因为公众对这个项目的不了解,公众反对PX 项目,实质上不是反对PX 本身,而是对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和企业监管能力的彻底不信任。可以说,政府公信力丧失的状况比PX 项目本身更可怕、更危险。

当然,PX 项目在国外安全可靠,在国内并不一定能够同样安全可靠。也许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韩国三星道达尔公司为PX 生产制定了高于政府规定6 倍的安全管理标准,不知国内企业能否做得到?

还有,国内但凡发生安全事故,除了企业存在的问题,缺乏监管必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2013 年11 月发生的青岛中石化输油管爆炸事件,事故现场犹如人间炼狱,经济损失7.5 亿元,其中就有政府监管部门的失责。缺乏监管的现象不是存在于某个行业,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非常可怕的。

近年来,矿难真相屡屡被遮掩、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每一个案例的增加,都令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甚至做好事也得不到民众的认同。

因此,修复受伤的公信力,提升失却的监管能力,对政府来说,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重塑公信力是一个系统工程

征求民意是前提。破解PX 困局不应把公众排斥在决策机制之外,在项目引进和建设以前,应该邀请利益相关方共同进行充分的论证,由政府、企业公开项目信息,并让基层民众积极参与,从而尽力避免居民盲目反对。通过环境民主来推动公开讨论、弥补公众环保信息不足,从而逐渐消解民众不必要的恐慌,纠正人们在环保方面的片面认识。

信息公开是保障,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政府首先应该把环评报告中能够公布的部分向大家公示,征求市民,特别是相关的化工专家、环保学家的意见。同时,政府还要重视环境信息的披露,告诉附近居民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数量等,会产生哪些环境影响,采取了哪些措施减缓这些影响,让民众有充足的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

提高环评的公信力,强化全过程监管。引入第三方环评机制是国际通行做法。但这一制度的前提是社会诚信体系发达,第三方具有独立性。现有环评机构受政府干预太多,许多大项目在环评上往往是走过场,甚至一些项目是“先上车,后补票”,环评成了支持政府决策的工具。事实上,目前无论是环评、监管、信息披露等,公众参与的程度都远远不够,公众的利益诉求难以表达,往往被迫采取极端的行为来抗议。

建立敏感项目的预警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重化项目潜在环境风险大,应强化预警机制建设,强化信息披露,让企业在政府和公众强大监督压力下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降低风险。此外,应通过建立补偿机制、环境责任险制度等,给予当地居民相应的风险和利益补偿,以利益博弈而非“霸王硬上弓”的强力方式来引导项目的落户与建设。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