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周其仁:走街记录量出的中国“城市病”

来源:时间:2015-05-25

周其仁:走街记录量出的中国“城市病”。

4月24日,周其仁做客新华网思客讲堂,作了题为“城市化的下一程”的主旨演讲,分享了他对于下一轮城市化发展的思考、分析和趋势判断。以下为演讲节选:

我们是一个长久的农业文明,在传统农业下,老乡拉一条牛种地,那是走不远的,所以村庄靠近土地,是一种很发散的居住生活模式。工业化以后,特别是发明了电,在交通上开始有铁路,再加上通讯革命,经济和人口的集聚程度就有增无减。

不妨看看最尖端的两个例子,人类究竟可以聚到一个什么程度?大家看:东京不过占日本3.4%的国土,却集聚了28%的总人口,2010年东京的人均GDP7.2万美元,高出全国平均值67%。美国曼哈顿岛,晚上在那里的居民大概是每平方公里2.7万人,历史上最高数据是3.1万人,白天还会有大量人口进去上班、旅游、观光、购物,那些人口叫白天人口,我们再看看曼哈顿一平方公里的经济活动,相当于16亿美元的GDP。

2014年1月份我在纽约走了很多街,对它的密度有了新的理解。我从下曼哈顿一直到哥伦比亚大学大概二百几十条街,纵向大概八到九条大道,街和街之间我大概走一分钟,道与道之间大概走两到三分钟,这样看纽约的街区是非常密的,街区切得小小的。我今年路过,特别注意数了马路有多宽,一般的街也就是10步、12步、15步,很宽的大街24步,大道也就是20多步宽。对照我们国内,我走过的不少城市,特别那些空荡荡的新区,马路宽70步,且横竖都是70步。我们不一定要从中马上得出什么结论,但至少要纳入思考,什么情况下把街修那么宽,什么情况下可以把街修得窄窄的?后果究竟市什么?

城市专家提供了一个参数,什么叫宜居城市?住在那里觉得非常便利,一平方公里如果有100到120个街口,这样的城市非常宜居。因为它非常便利,马路小小的,但是路网非常密,商业、服务设施可以到处分布。纽约这种街区,就是1平方公里120个路口甚至还要多。

欧洲的城市,我去过巴塞罗那,也有120个路口,虽然不像下曼哈顿那样楼那么高,但是楼很密。它的街区都是由130米左右见方组成,一个城市有几百个方块街区。上海的浦西也是一平方公里很多街口的。但这些年来,的确也修了不少大而无当的城市,气派不小,就是密度不足,一平方公里仅仅就是十几个路口而已。这样的架构,没人时空空荡荡,一旦人口集聚,立马拥堵。所以我们不要一见拥堵就断言城市已经过密了。其实不一定,可能是密度不够——路网不够密,马路修得再宽,毛细血管不发达,人流、车流都无从疏散。不少城市大马路一堵一两公里,连一个岔口也没有,除非弃车而逃。所以,要防止误诊,不要一见拥堵就以为是密度过高的结果。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