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以政府转型摆脱中国经济转型综合症

来源:时间:2014-09-02

以政府转型摆脱中国经济转型综合症。

对于中国经济新特征,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日前在《比较》研讨会上提到,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下降、不当的宏观刺激政策、金融市场风险加剧导致中国经济进入恶性循环,以致投资者信心下降,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低迷,经济增速下滑压力加重,经济运行向更低的增长速度收敛,是为中国“经济转型综合症”。

张斌提到,从2005-2006年期间,中国就已进入经济转型期,工业部门增加值开始在GDP中占比下降、服务业部门增加值在GDP中占比提高。到2013年,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为37%,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为46.1%。

在理想环境下,收入增长带来的需求结构变化,会让服务业产品相对工业品的价格提高,市场力量会驱使更多资源自发地进入服务业部门,服务业部门扩张加速,工业部门扩张合理放慢。由此带动经济继续上行。

但是在中国目前环境下,由于政府职能的缺位与错位,服务业发展潜力得不到充分释放,工业部门产能过剩与服务业供给得不到满足的供求失衡现象凸显,经济增长动力下降。

张斌提到,教育、医疗、铁路、航空、邮政与通讯、金融中介、文化与娱乐、社会工作等服务业部门普遍处于行政措施保护下的国有资本经营格局。服务业市场准入严格受限,法律和政策等市场基础设施不健全,不同类型的市场参与主体难以做到公平竞争。这样的中高端服务业市场格局,一方面带来供给不足和质量不如人意,另一方面带来高价或者是严重的排队。巨大的投资机会、就业机会和效率改善空间被浪费。而且,对中高端服务业的过度管制也遏制了其他部门的发展,遏制了对工业品的需求。。

面临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凸显的政策制定者,在此环境下会选择了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在2008-2014年不到六年时间里采取了三次经济刺激政策。比如放宽货币政策条件,增加对基础设施、保障房建设等的投资等。

张斌说,刺激政策以建设项目为依托,增加了对工业部门产品的短期需求。但从方向上看,刺激政策资源配置的引导方向与化解经济结构失衡所要求的调整方向不一致。

刺激政策大幅拉低投资回报,加剧金融市场风险。自2008年底中国启动连续几次刺激政策以来,中国投资效率开始大幅恶化。而且,新增标准化大型基础设施的边际收益也快速下降,还对其他部门带来了负面挤出效应,扩大了结构失衡。

挤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信贷资源挤出和价格挤出两个方面。“刺激政策支撑了工业品和房地产价格,也因此提高了服务业或者高附加值工业所需的工业原材料和劳动力投入价格,遏制了服务业或者高附加值工业部门的发展”。可以说,刺激政策进一步恶化了经济结构失衡。

张斌提出,中国经济要摆脱“转型综合症”,关键还在于纠正政府职能错位和缺位。为此,应该放松一般服务业管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赋予社会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外部监督和强制力。 减少刺激政策措施,重视本地化、非标准化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合理分配地方公众代表和相关专家对地方基础设施的决策权力。理顺基础设施融资机制。在有效控制微观主体预算软约束前提下,有序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这不仅需要政府自身的努力,更重要的是形成对政府的合理制衡机制,确保政府职能重新定位在正确的轨道上”。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