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宏观 >

当中国商人被”逼”成投资家

来源:时间:2014-06-17

当中国商人被”逼”成投资家。

今年上半年,我印象最深刻的经历是这样的:年初,我去瑞士苏黎世旅游,那是全球公认的居住环境最好,也是物价最为昂贵的城市。在苏黎世的中心商业街上,我被橱窗里的一只压力锅吸引。它呈醒目的深蓝色,是德国双立人品牌,而让我停住的原因则是它的标价:290欧元。一只压力锅竟可卖到如此高价,让我不由惊叹。谁料,同行的一位企业家朋友告诉我,这只锅在国内中心城市的售价是3200元人民币,他太太日前刚好看中一只。为了求证,我用手机把这只锅拍了下来。

凑巧的是,回到国内的几天后,我在一次座谈会上碰到一家民营压力锅企业的董事长。这家企业位于东南沿海的一个小县城,20年前还是一间很不起眼的街道小厂,替沈阳的双喜牌压力锅做贴牌生产。近十多年,这家企业自立品牌,赫然已成国内行业冠军,其产量在全球也排第四。我把手机中的照片给那位董事长看,问道,你的工厂能否生产出这样的高价产品?他回答说,质量和功能应该可以接近,可是价格却怎么也定不到那么高,最多不过千元。

接着,他突然告诉我,现在,他最大的兴趣已经从做压力锅转到资本经营了,前年,他把企业的大部分股份出售给法国的一个家电集团,得了二十多亿元。他计划在家乡投资一个岛,开发房地产和码头,政府对他非常支持,其盈利前景大大好过生产压力锅。

我听到这里,百感交集。我对在座的一位老资格经济学家说,看来中国人10年之内再也做不出一口好锅了。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被这只压力锅的故事所缠绕。脑海之中,20年前那个简陋的街道小工厂与苏黎世大道上的橱窗交叠出现,让人莫名惆怅。20年,一代人,好不容易做到全球第四,一朝出售,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回到那个位置?

更让人担忧的问题是:在如今的中国商界,不愿意“再埋头做压力锅”的中国商人到底有多少?

近年来,专心实业似乎已经是一件十分“落伍”的事情了。当年曾被视为偶像的松下幸之助、杰克?韦尔奇等实业家不再时髦,人们更津津乐道的是巴菲特、索罗斯和李嘉诚。”用钱生钱”显然比实业来得轻松愉快。我近期常碰到一些仍在实业界打拼的商人,他们纷纷萌生退意,向往做一个投资家,不愿意再干实业。这些景象似乎在显示,当今是自1990年以来民营企业家士气最低迷的时期。

究其原因,简略而言大抵有三:其一,资本市场,包括股权投资和经营房地产等的回报大大高于工业经营。其二,传媒过分渲染投资神话,打开报纸网站,随处可见哪位投资家看中一家小公司,仅仅几年就得数十倍、成百倍回报酌“神话”。实业之心,不禁荡漾。其三,实业投资的宏观环境未得改善,极大打击了民营企业家的信心。

这种低迷的景象与中国经济的实际需要产生了极大落差。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制造被迫向内需化转型,而国内消费市场确乎也出现了旺盛之势。同时,中国的产业经济面临升级转型,正需要中国商人群体全力以赴,加大投入。而正当其时,却出现了投机之风,不由让人生出无限的担忧。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经济要在全球竞争中有所作为,必须依赖实业经济的勃兴。当实业家都一一被“逼”成了投资家,当实业之心一一冷却,那么,可持续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又将从何说起?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