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地产 >

太原东山人文科技生态园概念规划公示

来源:时间:2013-11-23

太原东山人文科技生态园概念规划公示。

一、规划范围及面积

东:市域行政界限(至寿阳)。

西:东山过境高速公路。

北:太原市区行政界限。

南:太原武宿立交。

规划面积:218平方公里。

二、区域关系及现状认知

(一)区域关系

东山地区处于城市东部地区,总体来看,山城关系较为明显, 区域交通联系便捷,自然和人文景观风貌多样,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区域。

(二)现状认知

1.现状规模:4区、7乡(镇、街办),10万人。

2.主要特征

山地地貌坡度大;生态破坏较为严重;

发展限制要素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交通体系待完善;市政走廊纵横交错;

城乡统筹任务艰巨;历史人文特色鲜明。

三、规划目标及定位

(一)规划目标

融山贯水、维育生态、拓展空间、产业转型、城乡统筹。

(二)规划定位

1.生态:生态城市展示的重要窗口。

2.人文:活力东山的精神纽带。

3.科技:绿色产业转型示范基地。

四、总体规划

(一)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规划

规划建设高速二环,保留现状东山高速,规划在区域中部建设纵贯东山的108国道。

2.内部交通规划

(1)总体思路:合理设置南北走廊;加强东西向城乡联系通道;合理控制红线宽度,预留市政廊道。

(2)布局模式:

前山地区:高密度,高等级;后山地区:低密度,低等级。

(3)规划结构:四纵、五横、一环、十三节点。

n

四纵:东山快速路(50米)、东山大道(50米)、108国道(50米)、

东峰路(40米)。

n

五横:丈子头立交连接线(50米)、府东街东延(50米)、南内环街(50米)、长风东街(50米)、龙城大街(50米)。

n

一环:消防生态环路(15米)。

n

十三节点:立交口。

(三)生态规划

1. 主要思路:严格控制现有资源型产业的蔓延,加快退出; 恢复山体植被,减少裸露土壤对城区的风沙污染,构建生态本底;加强地被种植,提高水源涵养功能,优化土地使用格局;结合主要防洪河道,构建生态廊道,建设 8处水库,加强水资源的收集利用;培育优质生态景观和增强生物多样性。

2.生态结构:对规划区域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控制与城市沟通的大型生态廊道和生态保护区,对城市发展空间进行限定。

(1)生态廊道:以主要防洪河道形成6条大型生态廊道。

(2)生态保护区:划分为两级,一级保护区为为: 1200m以上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区域、 生态廊道、防洪廊道、特色林相区域等;二级保护区为:基本农田、1200m以下的林地、经济林、生态农业区等。

(3)功能组团:城市功能拓展的发展空间。

3.三区划定:

n

禁建区:(以生态保护为唯一功能),包括基本农田、国有林地、坡度>

25度区域、沟河及北坡地等,面积174平方公里,占80%。

n

限建区(生态保育、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并重),包括其他林地(退耕

还林地、宜林地)、采空区、部分坡度<25度区域、电力等基础设施廊道。面积14平方公里,占6 %。

n

适建区(低密度、低冲击模式开发),主要为坡度<25度区域,面积29

平方公里,占14 %。

(四)功能结构

规划形成六廊、三带、组团式结构。

六廊:依托现状主要河道,构建6条东西向生态廊道。

三带: 西部为居住、服务、教育产业组团发展带;中部为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带;东部为森林公园产业带。

组团式:4处居住片区、3处教育组团、2处物流园区、1处都市生态农业区、 2处观光生态休闲区、城郊森林公园。

(五)用地布局规划

在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前提下,基本上以东山大道为界,以西以城市功能组团为主,布局居住、教育、商贸、物流等用地,严格控制城市发展空间向东蔓延;东山大道以东主要农林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等。

建设用地规划共约37平方公里(占规划总用地17%),其中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约35平方公里,区域交通设施用地约2平方公里;非建设用地规划共约181平方公里(占规划总用地83%),其中水域 1平方公里,农林用地180平方公里。

(六)产业布局规划

1.总体思路:基于城市生态屏障的考虑,产业发展应逐步退出能源类污染型产业,强化农业、休闲服务产业与生态的紧密结合,转型发展生态休闲产业。

2.产业结构

东部为森林公园带;中部为文化、生态休闲产业发展带;西部为居住、服务、教育产业组团发展带。

3.布局原则:一区一峪一园一村。

(七)城乡统筹规划

1.主要思路

统筹生态、空间布局、产业、社会文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项目为基、产业嵌入,推进农村适度集中特色化发展。

迁村并点、资源整合、生态保育、释放空间。

分区引导、分类整合、提升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2.分区指引

以东山大道为界,以西为城市建设提升区, 包括前山地区16个城中村和14个农村,按照城中片村改造政策进行安置,异地集中安置与就地单独安置相结合, 形成城市完整功能区。 以东为乡村居民点整合区,包括后山地区42个农村,适度合并400人以下 的村庄,建设农村社区、中心村、特色村。搬迁村庄改建为生态休闲服务中心及现代农业服务中心。

3.布局规划

规划构建“城乡社区、中心村和特色村”三级体系。

依托8个城乡社区形成各个城区内城乡统筹主要集聚点,包括阳曲、后沟、

牛驼、杨家峪、松庄、马庄、枣园、东峰。

设置5个中心村,依托现有乡镇作为城乡社区的重要补充,包括黄花园、小

返村、长沟、大窑头、孟家井。

构建6个特色村,规划以产业为主,适度居住为辅,包括 风格梁、西岭、

榆林坪、董家庄、大窑垴。

(八)景观规划

1.景观结构

在现状东山地区景观资源分析评价的基础上,规划形成“两轴、四区、五带、十景”的结构。

(1)两轴:前山城市景观主轴和沿高速生态景观轴。

(2)四区:人文科教景观风貌区、 都市活力景观风貌区、 乡野田园景观

风貌区、郊野山林景观风貌区。

(3)五带:南沙河滨水景观游憩带、北涧河滨水休闲游憩带、小返河生态

农业景观带、北沙河乡情艺术景观带、黑驼沟人文科教景观带。

(4)十景:渡槽落英、榆林秋色、深林返景、陶复黄坡、古冢秋风、晋才

云山、沙河静影、驼寨柏森、绿畦香谷、矿山青衿。

2.公园体系

整合各类绿地,构建功能完善的包括综合公园、带状公园、专类公园在内的公园体系。

3.植被规划

按照“生态覆绿、完善结构、景致打造”的思路,打造“春花烂漫、绿树满

山、层林尽然、寒雪松涛”的景观效果。

4.绿道规划

借鉴珠三角绿道规划的经验,在东山地区设置集生态、游憩、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一环八廊,绿网穿插,山水相拥”的绿道网空间体系。

规划共设置7条绿道线路,3处一级驿站以及6处二级驿站。

(九)防洪规划

1.主要沟道规划


名称



防洪标准



设计流量(m3/s)



河道顶宽(m)



两侧绿带(m)



岗底沟



五十年一遇



70.0



20



20



横河



五十年一遇



108.6



30



30



小返河



五十年一遇



122.0



30



30



枣沟



百年一遇



88.9



20



20



北涧河



五十年一遇



263.67



35



30



北沙河



五十年一遇



124.29



30



30



南沙河



百年一遇



118.75



30



30



马庄沟



五十年一遇



33.09



20



20



黑驼沟



五十年一遇



30.74



20



20



五龙沟



五十年一遇



63.08



20



20


2.调蓄池规划


名称



防洪标准



设计入池洪峰流量(m3/s)



设计下泄流量(m3/s)



设计池容


(万m3)



设计面积


(万m2)



设计平均水深(m)



横河调蓄池



百年一遇



139.9



20



49.8



11.3



4.4



小返河调蓄池



百年一遇



169.9



30



69.5



17.8



4



北涧河调蓄池



百年一遇



333.0



120



71.4



11.9



6



马庄沟调蓄池



百年一遇



47.3



8



20.6



4.4



4.7



黑驼沟调蓄池



百年一遇



43.9



10



20.1



5.5



3.7



五龙沟调蓄池



百年一遇



117.4



3



40



21.5



2


公 示 时 间:2013年11月22日-2013年12月22日

网 址:www.tygh.gov.cn

意见反馈电话:0351-4220770

意见反馈地址:太原市桃园二巷市政府四号楼一层、太原市城市规划展示大厅 030001

意见反馈邮箱:ghgsYJ@126.com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