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地产 >

幸福感提升 筑路工们感叹外出务工变化很大

来源:时间:2013-08-20

幸福感提升 筑路工们感叹外出务工变化很大。

核心提示

地位上,从别人“看不起”到技术工“很抢手”;收入上,从每月几百元到数千元甚至过万元;伙食上,从一天三顿白菜土豆到隔三差五能吃上肉;地域上,从“北上广”到中西部;子女上学上,从入学难到同享平等教育……

近年来,筑路工人的外出务工环境和生活状态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外出务工人员变得更有尊严,幸福感也得到提升。这些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在逐步得到落实和深化。连日来,记者走进各个道路改造工地,倾听一线筑路工喜谈外出务工新变化。

从“看不起”到“很抢手”

“以前出去打工,城里人看不起咱,都喊‘打工仔’,咱没啥地位,每天只顾低头干活,不敢和人说话。”下午4时许,记者在府西街饮马河边见到了段增军。他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说:“现在大不一样了,就拿在太原修路这段时间说吧,经常有人过来问啥时能通车,每次人家都客客气气地称呼咱‘师傅’。”

他放下手中的家伙什,从口袋里掏出一盒解暑药,不无自豪地说:“看到没,这是前几天附近单位送来的,怕大伙儿中暑。”“还有呢,天热时经常有附近的居民送来绿豆汤、西瓜。前几天看了报纸,上面叫我们为‘城市的建设者’。”

老段今年58岁,外出务工数十年,在这一行里算得上“老资格”了。对于这些年出来打工的变化,他是深有体会。“20多年前出来那会儿,每天穿的破破烂烂的,没件像样的衣服,别人都不正眼看咱。再加上咱是河南人,小学都没有读完,说的又是老家话,不敢张嘴说话,怕人家听着‘土气’。”

“以前没啥本事,活不好找,啥也做过,寻思着总比种地挣的多。后来好了,学会了木工活,有了手艺,找干的容易多了。”他半开玩笑地说:“没听别人说过么?以前是‘干活最不缺人’,现在是‘干活最缺的就是人’。特别是技术好的人,可‘抢手’了,经常一边的活没干完,另一边已经提前预定了。”

从每顿吃素到经常见荤

“以前外出干活很少吃肉,一个月能见一顿荤就不错了,生了病也只能挺着。”这是筑路工人王水池对自己十几年前外出打工生活的描述。他半开玩笑地说:“时间长了,都有点害怕吃肉了,担心突然吃得油腻荤腥了会让肠胃受不了。”

“那个时候,每天干活流汗多,所以对饭菜也没啥讲究,只要够‘咸’就行,每顿基本上饭吃得多,菜吃得少。”老王来自河北保定,这几年走南闯北到过不少地方。他回忆说:“那会儿年轻,工地上每天吃白菜、土豆,少油没味,吃了没一会儿就又饿了。”

下午5时,记者在府东街的建设路路口见到了王水池。他说,自己今年64岁了,一直跟着这个施工队干活。现在年纪大了,力气活儿干不动了,每天和另一名工友轮班看守仓库,活不累,多少也能挣下钱。

“最近这几年变化挺大,工地上伙食改善了不少,能吃上馒头、大米、包子、花卷,隔三差五还能吃上肉,肚里的油水明显多了。”他笑着说:“吃了肉,干起活更有劲了。”

从入学难到校门敞开

采访过程中,刘晨强时不时会看一下手机屏幕。上面是他一双儿女的照片,女儿今年已经17岁,看起来十分乖巧懂事。儿子也6岁了,非常调皮的样子。

“我家娃长得可快了,估计这次回去又得长高一头。”老刘来自河北邢台,谈起孩子,他的眼中满是温情,对儿女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老刘向记者讲述两个孩子入学问题时感慨良多,他说:“以前在城里读书可难了,记得女儿那会儿是在乡里念得小学。后来想让她转到县里的学校读书,结果跑到学校一打听吓了一跳,一进校就得交齐6年的借读费。”老刘回忆说,那时面对头痛的借读费问题,不得不让女儿继续在家乡的学校读书。

“现在大不一样了,这不,儿子也到上学年龄了。上次回家刚问了,县城里有了专门接受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校,不收借读费,拿着身份证就能办入学手续。”老刘颇有感触地说:“我们打工都是为了孩子,想让孩子到好点的学校念书。儿子的学校谈妥了,咱心里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心里面老敞亮了。”

从“北上广”到中西部

老程今年55岁,来自河南信阳,二十多岁就外出打工,北京、上海、辽宁、南京、广州,这些地方都有他的足迹。

下午7时许,记者在并州路改造工地的一处工棚里,见到了正在休息的程二武。“以前,大家都喜欢去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地方,那里的城市建设规模大,需要的人多,活好找,工资待遇也相对好点。”他说:现在更多是到中西部的城市里打工,这些地方发展很快,有很多新开的道路工程,待遇也不错,离家又近。“

”我这是第一次来太原,没想到改造规模这么大,很多条道路同时开工。“他接着说:”已经想好了,等这里干完先不回家,留在太原,再另找个工地接着干。“

采访中,有不少筑路工人有着和老程一样的感受,他们认为山西、陕西、甘肃这些中西部地区这几年的发展速度很快,城市建设的力度很大,比以前容易找到活干。

对此,曾有专家表示,近几年,中西部省份的经济正在快速崛起,城市改造规模大,造就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无论是城市基础设施,还是农民工的用工数量、工资待遇和生活水平已和东部城市相差无几,”北上广“等大城市已不是打工者外出务工的”惟一选择“。外出务工人员的经历和感受,也表明了中西部地区的确在发展和崛起。

从每月几百到最高过万

”以前打工挣点钱不容易,有时辛苦好几个月还不能按时拿到钱。挣的每分钱都得省着花,什么都舍不得买。“胡志刚一边说一边从床铺下拿出一个皮箱。”这个皮箱好看吧,200多元买的,挺能装东西的。“59岁的胡志刚来自河北邯郸,他伸出拇指和食指比画着,略带骄傲地说:”以前忙活一天才能挣到几十元,现在工资都是按日算,一些技术好的‘能人’,每个月的工资有一万多元,都赶上了都市白领的收入了。不光挣得比以前多了,发钱也快,不会被拖欠。“

”可不是嘛,过去是先干活再谈钱,老板随便给点,多少不敢计较,能按时拿到手就不错了。“旁边,另一名工友插话说:”最近这几年,政府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力度更大了,干活前可以先谈好工资待遇。挣的多了,也敢花钱了,去年我还把老家的房子翻修了一遍。“

从年轻人少到”后继有人“

趁着施工间歇,刘国友忙里偷闲地和记者聊了起来。每日露天干活,刘国友显得皮肤黢黑。他说,自己16岁就离开河南商丘,开始到外面闯荡,到处打工,吃了不少苦,如今是府东街、府西街改造项目工地施工队的一名带班队长。

他用手向西一指说:”我有两个儿子,大的在外地打工,小的跟着我,那边开铲车的就是。“他告诉我们,小儿子名叫刘富豪,今年18岁了,初中毕业后就跟自己走南闯北。每年都是春节一过就离开家,年根儿再回去。现在,我俩来太原后一直在这个工地上干活。

他停顿了一下说:”我把小儿子带在身边,是想让他长些见识,学到一技之长,以后可以凭本事‘养家糊口’。“

他颇有感触地说:”以前,工地上的年轻人很少,他们一是吃不了苦,二是嫌工地上干活‘没面子’。你看现在,像我家娃这么大的年轻人有很多,都是跟着亲戚来的,干得都挺好。“

他欣慰地说:”咱这一代搞工程的后继有人啊,都是好小伙,以后肯定干得比咱更好。“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