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碳博弈下的机遇与选择

来源:时间:2021-04-06

碳博弈下的机遇与选择。

本刊这期封面报道是有关“碳博弈”的话题。

随着中国向“碳达峰”乃至“碳中和”目标的一步步推进,近期这个话题热度飙升。

我们首先关心,在未来的大国博弈中“碳”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中国如何在这场博弈中把握主动,既保持健康的经济发展势头,也能展现大国责任,为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我们关心的是,在这场不见硝烟的博弈中,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广大民营企业又该如何抓住机会,实现转型升级。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对中国而言,无疑是一场艰难的挑战。尤其是在中国尚未完全实现工业化,经济又处于起飞关键窗口期的情况下。在当今国际政治博弈中,“碳”很容易成为发达国家遏制和打压新兴发展国家的政治工具。“减排”听上去很美,但新旧能源转换之间,意味着大量的劳动力岗位流失,意味着短暂却沉重的经济下行压力。全球范围内围绕着碳排放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过。由于发展程度不同,国家之间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有着严重的分歧。人人都应享有发展权,后发人群不应只承担责任而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可以想见,在未来国际舆论场的交锋中,关于碳排放的公平性争论将持续存在,中国如何赢得主动,重塑国际经济战略格局值得期待。

抛开国际博弈不论,就中国自身而言,实现绿色发展也是我们的主动选择。

碳中和的目标,意味着我们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活方式都将发生深刻转变。这里面蕴含着大量的发展机遇。这本身就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

欧美发达国家从碳排放达峰到承诺的碳中和,时间多在40-60年之间,而中国给出30年。更短的周期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倒逼出更多的革命性的技术。在低碳化导向下,企业面对的不仅仅是能源的转换,而是全产业链脱胎换骨式的重塑。这是因为,企业产品和原材料的碳含量指标将成为与成本、质量和服务同等重要的竞争要素,因此不同的产业链都会形成新的标准。

可以断言,未来所有的企业都应该把碳作为一项资产来进行全面规划和管理。碳资产做得好,企业自然就有未来。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