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人物 >

江南愤青:银监会不监管P2P是对的,P2P就是一垃圾债接盘方

来源:时间:2014-11-19

江南愤青:银监会不监管P2P是对的,P2P就是一垃圾债接盘方。


因为在杭州开茶馆,忙的昏天黑地,已经很久没有写一篇文章了,最近江湖风云起,我躲在西湖边,看得挺欢快,一直不想怎么出来折腾,今天坐在茶馆二楼,看山外风轻云淡,突然有点想法,想安安静静写上一篇文章,不来谈最近的一系列事情的是非对错,只是随性谈谈,闲扯一些事情里我看到的内在逻辑。

在写文章前,我还是习惯性扯点别的事情,先想做个解释,最近不少人说我谱大,说出了点名就架子大,这个不参加,那个不参加,怎么说呢。第一,在我看来我本质还是个商人,商人逐利无可厚非,我们做什么事情总是有商业目的的,靠情怀是过不了日子的,毕竟我还要吃饭,还要养家糊口,所以,我不可能因为这些会议,让自己的生意不做。更何况很多会议都是免费的,那去干什么?不赚钱的事情,偶尔去去就是了,没事经常去,那是傻逼才干的事情。

第二,说句真心话,我觉得这些会,真没啥意思,每次扯淡的东西,我都听得耳朵都出茧子了。俩年前什么论调,现在还是什么论调,烦不烦,来来回回也是那些人,第一次听很有意思,第二次听平淡如水,第三次烦死了。真替某人着急两年前谈P2P是去中介,现在还在谈P2P去中介,烦不烦啊,相比之下,我觉得我自己还好点,以前出去讲点东西,总是会精心准备,争取每次都能不一样,但是世界上哪里有那么多不一样的东西啊,为求新观点,标新立异,也没啥意思,所以,既然现在也发现真没那么多东西好讲,讲不出什么出彩的东西,那么不如不讲,也不去浪费别人的时间,对自己也是一样。

第三,至于坚决不上电视做专访之类的事情,也更不是因为谱大,而是因为有过教训,电视这种即时性传播的媒体,能不碰就不碰,因为人在对话的时候,是很容易出现思维紊乱的,谁也不知道会说出什么不该说的话,然后就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然后也会有很多无法准确的描述的点,是需要反复推敲才能相对合理的,而且许多电视也是剪辑出来的,你会发现你想表达的东西跟电视里说的完全不一样,这样也就更没有意义了。所以,电视媒体我是坚决不参加的,有什么事情,我真想写,就尽量文字表达,逻辑相对严谨,经得起推敲,能表达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第四,我想起我师兄的一段话,我听了以后非常的感同身受,所以盗用下,大概的意思是时候,我们从来不是什么好人,也不是道德楷模,也做过很多坏事,说过很多错误的话,也做过很多违心的言论,我们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努力做一个真实而有趣的人,真实就意味着我们也有很多很多的错误,很多很多的让人很不爽的地方,所以,千万别对我有太高的要求,如果有一天觉得江南愤青这个家伙不靠谱,太坏了,很让你们失望,请你们有空来回读一段话,或许能降低你们的失望所带来的不爽感。

我在09年的时候,犯了个很大的错误,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害怕和躲避员工的目光,每天纠结着别人如何看自己,想象着别人如何对你指指点点,直到有一天我碰到前台,她问我说,你最近忙啥呢。都看不到你人,我说我出了那么大的事情,你不知道么?她说什么事情啊,没听人说起啊。我突然发现,我*,你以为是天大的事情,绝大多数人压根就不会来在乎,第一天或许当八卦谈,第二天还提下,第三天,第四天,谁来关心这破事,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所以,这个世界,都别把自己太当一回事,你觉得你很重要,你觉得你与众不同,都是狗屁,谁都不会因为你的存在或消失发生什么太大的变化,世界一样旋转,把自己想的更卑微些,你会更幸福些。

这段话其实是想说给尹飞听的,事情发生了就发上了呗,不要想着去挽回什么,没必要,恪守本心,积极面对就是了,一个人成功不看在有钱如何,而是看在落魄了如何,也别太在意媒体怎么看,媒体绝大部分都是见风是雨,不懂装懂者甚。你无力改变,也就只能做好自己了。不多扯了,我还是回到P2P上,我想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还是想讲讲P2P的生存逻辑,这个问题俩年前写过,估计很多人都忘记了,我还是建议大家再看看当初写p2p的三篇文章,其实p2p是最不具备互联网特色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他的几乎所有核心都还是围绕这金融业务走,而且遵循都其实都是金融都本质,没有逾越和突破的地方。

我自己个人更多所谓的关注P2P更多在于社会意义,而不是个体的意义,社会意义的点在于让覆盖面更广,突破了固有的特定群体金融受益的潜在可能性,而且对于中国这个特色的市场而言,弥补了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之间的鸿沟,两者融合和弥补的可能性在增加,我们国家的金融体系其实一直是带点畸形色彩的,我们前期学的是苏联的金融体系,后期学的是美国的金融体系,所谓都金融管理思维,其实都是照抄照搬的,并不是契合我们国家的现实金融生产作业方式。

我们很多的管理思维都是陷入了僵化的形式主义思维之中,最简单的例如所谓合格投资人的认定,为什么规定200人?为什么规定100万?我们认定私募和公募的边界的合理性在哪里?其实都只是国外都简单照抄照搬,并没有真正考虑过我们自身的现实情况。

我们很难认定投资一百万的人抗风险能力一定要高于投资一万的人。在过去刚性兑付的情况下,我们会发现每个一百万背后都是一堆拖拉机跟着,所谓的监管体系,回到最后就发现其实是人为的增加套利的成本和空间,使得社会成本没有降低,反而更高了。

所以,资本的逐利性也好,老百姓的市场化选择也好,都使得中国产生了特有的所谓地下民间金融体系,我们从管理角度来看,其实应该是先基于各个国家的人文情况,社会现实条件,市场基础等等,然后设定合理的监管逻辑,才是正道,但是我们其实并没有走这条路,我们直接搬用国外的监管逻辑,美其名曰是学习先进经验,事实上,我感觉在金融上我们还是相对来说进展不大,某些领域可能是失败的。

目前我们的金融两套体系的形成,很大程度其实就是反应了设想跟现实的脱节,从而目前现实情况就是,市场的做市场自己的,监管则掩耳盗铃,做监管层认为应该的监管规则,各说各的,各做各地,于是我们金融市场两条线泾渭分明,民间金融和官方金融,一直是处于很纠结的状态,抗衡之中有勾结,勾结之中有抗衡,反正很有中国特色,单纯从理论来看,其实金融就是金融,哪里有所谓的正反之说,哪里有所谓的合法非法之说,地上地下之说呢。回到最后,金融,不就是放贷和投资两件破事,谁比谁高大上了?

谁规定银行拉存款,放贷款就一定比做高利贷的高大上到哪里去了?做投行不也就是拉皮条的么,比民间的资金掮客又高尚到哪里去了呢?我自己感觉,如果要说合理性的话,我们的民间金融的运行逻辑要远高于所谓的官方金融体系,民间金融才可能是真正的源自内发性的金融需求,我们到很多民间金融从业者与企业到结合紧密程度,远远大于银行从业,他们对实体经济对支持以及风险对预警判断,也比银行从业要高明许多,我们对银行从业拿着一堆造出来对报表在计算判断什么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的时候,我们的民间金融已经是早就知道如何更好的获得企业真实信息了。只是这种结合的紧密型,在强规则的限制性条件下,还是无法对抗金融特许经营的优势,但是设想下,我国庞大的民间金融体量,其实恰恰可以看出我国的金融压抑之深,所以,民间金融的存在背后其实都是现行金融监管体系的一种讽刺,可以说制度不突破,民间金融是不会消失的,只是业态差异而已,原先的纯粹民间借贷、互助社、抬会、担保、典当、小贷,到现在铺天盖地的p2p,生存土壤都是一致的,没有谁比谁更高大上。

P2P都第二个意义在于促进社会的自我违约都常态化,这点我在之前一篇文章已经写了很多了,我还是摘出来再讲一遍,个别的地方稍微做了下修改,看过的直接略过即可。

首先,我们先对金融机构做个简单的区分。金融机构就本质而言,我习惯分为两种,一种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另外一种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两者区别是什么呢?

银行业金融机构其实本质是存贷的中间主体,它是唯一可以向公众吸收储蓄的金融机构。利用吸收的储蓄,可以进行贷款投放,银行承担了所有储蓄存款客户的风险,然后赚取贷款投放的中间利差。理论上,一旦收不回来的钱,超过了利差收入形成的利润以及资本金,它就破产了。但是这种商业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合法利用资金池,不断地借新还旧。只要保证足够的流动性,信用品牌不出现问题,就能继续吸收储蓄。哪怕坏账再高,超越了资本金,都还能不断地玩下去。

世纪之初,中国的商业银行曾出现过类似技术性破产的局面。当时,由于有国家信誉背书,储蓄一直在继续,这个游戏就能玩下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增长,也能不断地消化风险。事实上,这种金融机构的本质是用制度来对抗各种风险,包括任何人都无法对抗的系统性风险。支撑银行模式走下去的核心就是制度性安排。

另外一类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投资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都是无法吸收公众存款的,也就无法通过吸储来进行资金池运作。它们的盈利模式很简单,一种是代理,一种是自营。代理业务本身不承担风险,赚取的是无风险的服务费。由于这类金融机构的本质是帮助风险定价的证券化模式,机构可以自己持有一定额度的风险头寸,即自营业务。事实上,如果业务操作得当,这部分的盈利会远超代理业务的收入。像次贷危机之前,大量投行都乐于持有大规模的次级债,从而形成账面大额盈利。但是由于持有了头寸,必然意味着也要承担风险,而一旦风险来临,这些头寸就会成为你的噩梦。

从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两种业务模式来看,事实上,过去市场的风控一般也就是这两种模式。一种是以银行为代表的信贷化模式。它的本质是通过制度安排,利用中介机构的规模优势和期限错配,让风险在经济运行的长周期中被化解。这种制度安排其实是银行能活下来的根本原因。总体而言,当银行达到一定规模后,个人能力在银行体系内不再起主导作用,会不断分化和瓦解。也只有如此,银行才能稳定地发展到一定规模,凡是依赖个人能力的商业模式都是无法持续扩张的。

另一种就是证券化模式。证券化的本质是让核心风险在市场中寻求自我定价和平衡,最终让风险在不同的市场主体之间转移。证券化不是承担风险,而是让风险通过市场得到合理的配置。采用证券化模式的机构最终比拼的是风险定价能力,而并非承担风险的能力。

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我国是典型的信贷化主导的国家,信贷规模全球第一。这种间接融资占主导性地位的优点,是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具备极强的控制力,而且在有效计算信贷总量的情况下,也可以有效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缺点是因为无法通过证券化来分解和分摊风险,有可能会被倒逼产生极大的系统性风险。总体归纳,信贷化模式是总量可测下的风险不确定性。

证券化的优点,是让风险在自我承担和自我定价中不断分解和暴露。但由于证券化是个风险流动的过程,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风险在市场中出现总量不可测量的情况。如果市场堆积了太多的风险,而又无法进行测定,一方面会加剧投机成分,一方面则会形成比信贷化模式更可怕的风险。因为每个主体都可能承担了超越自我承受能力的风险,最终形成的风险会更高。

我们回到中国的国情来看下这个情况,事实上,我们很有意思的点在于,中国虽然名义上,有信贷机构,也有非信贷机构,我们在2012年年底大面积放开资产管理,开启大资管模式,无数人,包括我当初也都在欢呼雀跃,都认为资产管理元年开始,必将大面积削减银行主导的金融格局,但是两年多过去了,我们发现所谓的大资管,其实只是个接盘侠,而并非真正意义的进行所谓的证券化模式的核心就是让风险在市场中寻求合理定价,发现都不是,我们有那么多的资产管理模式,但是都是名义上的证券化,他们的实质其实都是信贷模式,为什么?

因为他们都必须刚性兑付,所谓刚性兑付,就是如同银行一般,每个投资人都到最后必须拿回本金及利息,那也就是出现即使出现了风险,那必然到最后都是机构买单,这个时候,他们的盈利莫其实跟银行的逻辑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看到很有意思地方是,我们2012年的大资管,做的业务都是跟银行一样的,也就是纯粹是放贷款的壳罢了,以证券化的机构从事信贷业务,问题就出现了。他们并没有获得银行信贷机构的特许经营权,所以都只能变相的建设资金池,而资金池的成本却极高,导致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面积的资管风险的出现,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可能无法维系,这个时候打破刚性兑付其实成为了不得不为之的事情了。因为谁也无法兜底。传闻,银监会曾经对其所管辖的信托公司有过要求说,必须刚性兑付,公司兑付不了,股东兑付,股东兑付不了,换股东兑付,彻底的背离了资产管理公司所本身该承担的定义。

所以,我有段时间说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模式占比高达90%,被许多专家攻击说不懂数据,缺乏支撑,事实上,我到是想说,是因为他们压根不接地气,我们目前的信托的主业大部分都是银行通道业务,我们的基金子公司都是信托接盘,回到最后也是银行信贷业务表外话的通道,其他就不用说了,这些能算是证券业务?风险凡是不能自担的,其实一律都是信贷业务,那么最终使得我们的所谓资产管理,到最后都成为了银行的小妾,银行让他们干什么就干什么,市场上最终比拼的压根不是风险定价能力,而是谁的资源更好,渠道更佳,关系更好。能力压根在过去的十多年来,根本不重要。这个也是为什么我们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一直起不来的核心,核心还是资产风险定价的能力被制度性给破坏,银行的优势一览无余,无人可企及,只有在银行都无法兜住的时候,才可能出现零星违约的事件,但是问题就来了,当银行都兜不住的时候,谁又能兜住呢?

所以我们目前看到的大量的本该是证券化机构,包括了P2P模式,这类公司最大的问题,就是跟银行从事一样的信贷工作,却未能享受银行一样的制度性保护,所以,很多P2P拿自己跟银行比较,其实是扯淡的事情,你是银行么?银行坏账率可以高达40%都不破产,你可以么?不把这个问题想想明白,还是离开P2P比较好。银行和非银行都在同样的信贷工作中一致竞争的时候,那就要想明白自己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拿什么跟银行去打。

顺带,在谈谈政府的牌照制度的弊病,我们最近很多资产管理机构出了事情,大量的小贷、担保、甚至信托出了问题,回到最后其实是要反思牌照制模式,因为从正常意义上看,除了银行这张无敌牌照外,其他牌照都是无法给机构增加风控能力的,并不是你政府给了牌照,这些所谓的资产管理机构,担保、小贷等等,就具备风控能力了,你不给牌照就不具备能力,这压根就是扯淡的事情,所以有次我在演讲的时候,有个台下担保公司的老总站起来非常愤怒的指责我认为担保基本快被P2P搞死的观点的时候说,一派胡言,我们都是经过政府部门审批发放牌照的正规金融机构。我当时,回应说,对不起,真的,把你搞死的看上去是P2P,其实就这种好像很高大上,很牛逼,但是对你毫无帮助的政府牌照,这种牌照,对你有意义?是让你团队因为有了牌照就立刻牛逼了?那不是扯淡么。牌照,其实只会让没有风控能力的机构具备政府信用,从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只会更大。

我们只要看看现在大量担保小贷跑路,政府却会被围攻的情况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了?为什么啊,不正是因为你政府发放了牌照么?而且一年还一审批,领导没事还常视察,这种审批和视察了之后,有用么?不照样,该跑路的跑路,该倒闭的倒闭么?与此对比的是,反观我们P2P出了事情以后,因为政府不附加信用,反倒问题相对简单,去围攻政府的几乎没有,围攻了政府也好说话,关我屁事。你们爱投资投资,要死自己死去。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其实是政府要远离大量他帮不上忙的信贷金融机构,既然帮不上忙,就离开他远点,让社会自己去解决,去用脚投票,优胜劣汰之后,谁都会被教育出来的,但是政府一旦附加了信用,你就必须保证他不出事,就必须要附加政府信用,这个其实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事情,反映的其实是政府信用的泛滥,凭啥你给他发,不给我发,凭啥你去他那里,不去我那里,而且为了获得政府去视察的机会,一个个包装门面的高大上,数据一个个开始造假,这种事情越演越烈。

其实,对于非银行信贷机构,最终是要跟证券市场一样,政府应该远离牌照审批的同时,不断加强风险提示,从而培养出一帮宁愿自己跳楼,也不找政府麻烦的人,不断培育和加强市场的违约机制,才可能是我们金融市场的未来,从这个角度我还是认同,证券化改革是未来的金融改革方向这个命题的。其实,这个问题后面还会再提。这里先扯淡到这里。

这里在增加一点P2P的贡献的时候,我个人感觉我们对p2p一定会采取相对宽容的做法的核心其实是我国的p2p,扮演了两个很重要的特征:

第一个是充当了市场上很有效的去杠杆的工具,从而替政府很大程度上分忧解难了,我们从过去几年银监会的一系列动作来看,我自己还是觉得银监会的整体思路其实一直是在为中国银行业信贷危机做着准备,这个准备很多年了,我觉得过几年历史会给刘主席一个很不错的评价,现在还看不出来,他在任的时候推动了两个事情,第一个事情是大量次级资产从银行体系的剥离,房地产、政府债大面积排查,摸底,然后不断的压缩规模,从银行体系撤离到信托、资管、基金子公司等领域中去,现在甚至到了P2P领域去了,这个的背后,是什么呢?

我自己揣测是为了在发生信贷危机的时候,能尽量保证银行业不出大的事情,保证银行业的系统稳定,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的投资人,虽然也有不少穷光蛋,但是总体而言,还是高富帅居多,出了大面积违约的时候,相较于银行的储户而言,相对承受力更强,我们其实也只能这么理解了。

所以我在2012年就写了篇文章,认为我国的金融改革一系列的重点其实就是为了消灭钱,这更多是一场阳谋论,不是阴谋论,而是现实的情况。2012年度金融回顾,我在凤凰周刊上写过一篇封面文章,里面提到信贷危机是必然会在2013年或者2014年发生,大规模违约频发的时候,确保银行业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银监会目前对P2P的不监管,其实是对的,因为P2P某个程度其实是扮演了垃圾债的接盘方的角色,虽然明知道会出现问题,但是总好过其他机构出问题,这个貌似很符合大战略。

刘明康主席的第二个动作是推动银行业不断的充实资本金,完善银行业的治理结构,这个的核心其实也是利于银行业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有更多的腾挪空间和能力应对,其实2014年的确是个很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可能比09年还重要,是否还是要靠放水度过?真不得而知。这段话,我是瞎扯的,别太当真,只是个个人的揣摩罢了,不喜欢的就略过。

第二个市场证券化趋势的有效形成,表面上看是债权,实际上其实是证券化的雏形,个体通过p2p发行了大量的债券,市场化征信、市场化评级,最终市场化定价,同时最可贵的是市场化违约,每一个跑路其实就是一个违约事件,那么可以理解成每个P2P都是一个债券的发行行为,最终违约的常态化可能得以实现,风险能在市场上不断的暴露且释放,整体而言对于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是极其具备社会现实意义的。

我们目前的P2P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金融机构门槛的下降,大量的企业和机构通过互联网相对轻松的进入了金融这个曾经被认为是高门槛的行业,金融自由化趋势逐渐显现,这个可以从大量的企业不断进入P2P可以看得到,他们都在把P2P当成银行牌照进行看待,与其费力的申请民营银行牌照,不如通过p2p,曲线进入,甚至可能效果更好。

于是我们现在的问题又开始回到最早的命题里去了,监管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你们去玩,成功了最好,失败了,公检法进场,最终就还是各玩各的逻辑,至于好还是不好,真不知道,乐观点认为,经过市场不断淘汰,充分竞争,容易出好机构,强机构,以及对于中国进行充分的投资人市场风险教育也有极大的意义,最终加速中国的整体证券化的进程,是有效的。

这里我个人还有一个隐约感觉,中国其实在实现一个跳跃,互联网成为一个大的交易平台的时候,中国证券化的进程未必会走美国的交易市场模式,台湾的otc市场模式则更不可能在中国运行,中国可能直接跳跃这个阶段。以交易市场为核心所依附生存下来的一系列金融中介,可能会被慢慢剔除。例如券商,例如评级机构等等中介体系,或许直接产生另外一种规则下的新金融中介可能性增加,这个时候新老中介的争夺其实刚刚开始。

我们当前处在一个固有规则被打破,新规则尚未重建的年代,大家都是平的,新老之间的经验、水平、能力被放在一个水平面上,甚至包括资金也是如此,所以,这个时代,对于屌丝最具备优势,如果这个时候都不能逆袭,那么一旦规则确定,逆袭的空间将会更小,任何一个时代都如此,资源越少的群体要逆袭和颠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水搅浑,等待乱世来临,时代风起云涌,万事动荡的时候,才是最佳逆袭时刻。

这是屌丝最好的年代也必定意味着是之前普遍高富帅最坏的年代,一个动荡的社会群体两个层级最好,就是资源最多和资源最少的层级,资源最多能抗风雨,资源最少越是无可顾及,反倒可以闯出一片天地。往往中间层最麻烦,上不上下不下,基本上进退不得。

我自己感觉这个阶层的人都被固有的思维给束缚,哪怕思维没有束缚,也被相对优越的环境给束缚,看得到也未必真能做得到,优势在新常态下也体现不出来,即使真去做了,你会发现他们跟屌丝比,也缺乏更好的优势,最简单的一点,你跟一群为了一千块钱都敢杀人放火的屌丝去打架,胜算几何?人家可以没日没夜的熬夜加班就博一个未来,你可以么?很难。这个时代选择创业其实已经机会不大了,太多屌丝挤入创业这个领域,我自己想想,你跟他们拼真没多少机会,这个时代,要么休息,静待风云过去,做一个闲云野鹤,要么就是去帮助屌丝创业,给他们提供资金提供资源提供经验,如同输送军火一般,让他们去打架,你能跟着赚点小钱,最坏的方式就是去跟他打架,那你毫无机会。

热门推荐

图说财富

最新报道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