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宏观 >

重庆川仪“二进宫” 募投项目前景不明

来源:时间:2014-05-07

重庆川仪“二进宫” 募投项目前景不明。

5月4日晚,证监会发布了第十批IPO预披露名单,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川仪股份)拟第二次上市。
本次川仪股份“二进宫”拟发行不超过1亿股,募资约6.26亿元,拟投入4个方向,分别是:智能现场仪表技术升级和产能提升项目、流程分析仪器及环保监测装备产业化项目、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以及偿还银行贷款。对上述用途拟投入募资额度分别为2.45亿元、1.29亿元、5268万元和2亿元。
其中,重点项目智能现场仪表技术升级和产能提升项目的目的是对现有产能的提升,募投扩产后,将新增智能现场仪表1.45万台,新增智能流量仪表2.795万台。据悉,该项目建设达产期为3年。但分析人士认为,因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业产品品种门类繁多,多数产品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大规模批量生产的产品较少,盲目扩大某一类产品的产能或许并不可取,更有可能给未来经营带来大包袱。在当前国内经济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国内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业市场需求增长率从2010年高达43.8%大跳水至2012年7.68%,该分析人士的担忧目前看来不无道理。
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当年川仪股份从深交所“退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碰上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内宏观经济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市场总需求不足。而川仪股份此次计划募投的智能现场仪表技术升级和产能提升项目的建设期预期为3年。而在3年后该智能现场仪表的市场容量会否下降?当今飞快发展的技术会否导致智能仪表在3年后面临淘汰?随着竞争愈加激烈,川仪股份在智能现场仪表的市场会否被竞争对手蚕食?3年后,川仪股份募投项目正式投产时相关市场是否已经饱和?这些使得有关分析人士对川仪股份此次募投重点项目的前景持怀疑态度。

川仪股份自身也坦诚在公司募投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产业政策变化、技术进步、市场变化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募集资金项目未能如期完成,或募投项目所涉及的新产品市场开发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则有可能因固定资产折旧增加等因素对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川仪股份此次募投项目的前景不明,值得广大投资者持续深入关注。

重庆川仪的前世今生

可能一些有经验的投资者或对川仪股份并不陌生,因为该公司早在1996年就曾在A股上市。
公开信息显示,原重庆川仪曾于1996年8月30日在深交所上市,当时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3910万股。不过好景不长,上市第二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国内宏观经济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市场总需求不足。1997年、1998年,原重庆川仪连续亏损,1999年被深交所“ST”特别处理。为了避免被“PT”甚至退市,在重庆市人民政府的主导下,1999年6月,四联集团与华立集团达成协议,对原重庆川仪进行重组。
重组主要过程分为四步:首先,华立集团通过受让四联集团所持原重庆川仪国有法人股成为第一大股东;第二步,华立集团与原重庆川仪进行资产置换,华立集团以新资产置换出等值原重庆川仪资产,同时由四联集团向华立集团购回该部分置出资产;第三步,原上市公司更名;最后,四联集团对购回的原重庆川仪资产进行调整后,出资设立川仪有限。
目前川仪股份控股股东为四联集团,持股比例48.34%,实际控制人为重庆国资委,持股四联集团100%股权,并通过四联集团、重庆富裕、重庆水务等间接持有川仪股份72.54%股权。截至2013年年底,川仪股份及其控股子公司员工总数有4944人。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