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金融 >

以安全之名,给食品带上身份证

来源:时间:2014-04-15

以安全之名,给食品带上身份证。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令众吃货恨不能天南海北吃遍全国。不过,现实中,我们往往不得不对到嘴的食物“三思而后行”——品牌、保质期、添加剂逐一看个仔细。无奈的是,很多信息并不完整,我们往往事后得知,之前喝到了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痛饮了含塑化剂的白酒,品尝了含有工业明胶的糖果,食用了含有瘦肉精的猪肉等可怕的食物……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但近年来食品安全屡屡成为3.15维权的重灾区,令人忧心。除了质检部门的例行检查,媒体的舆论监督,是否可以建立一种更科学、长效的机制?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也由此逐渐走入公众视野。

试点推进,可追溯体系建设十年路

记者发现,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在我国其实已经走过十多个年头。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启动“中国条码推进工程”,在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积极进行的食品跟踪与追溯工作筹备中,国内的部分蔬菜、牛肉产品就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证。

2010年至今,我国商务部开始分4批支持全国50个城市开展试点,建设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开展“餐桌到田间”肉菜产业链追溯,在市场上买的一根葱、一头蒜,都能清楚地查到种植、批发、销售的各个环节;2013年底,全国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已悄然在全国布下了3007个追溯节点,众多屠宰场、批发市场、菜市场、大型连锁超市被纳入“可追溯”的罗网之中;2014年是追溯体系首批10个试点城市考核验收后正式运行的第一个年头,同时也将成为第二批试点城市的考核验收之年。

3月份,新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全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随后,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会同规划司、科技司、信息化推进司、通信发展司等相关单位研究制定了《食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工信部消费[2013]92号),在婴幼儿配方乳粉和白酒行业开展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立法方面,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一司副司长陈传意介绍,我国2013年启动了《食品安全法》的修订,新《食品安全法》将加大推行食品可追溯制度以及质量安全授权人制度。婴幼儿配方乳粉、乳制品、肉制品、酒类(主要是白酒)等行业将率先推行可追溯制度,然后在全国逐步推开。

推行建设可追溯体系的好处显而易见:消费者可以便捷获取食品生产信息,买得放心;生产者责任更加明确,守法经营。不过现实中,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施情况却并不理想。

系统建设任重道远,需多方合力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其实是利用条码技术实现食品安全的跟踪与追溯。它包括两个途径:一是从上往下进行追踪,即从农场、食品原材料供应商、加工商、运输商到销售商,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查找质量问题的原因,确定产品的原产地和特征;另一种是从下往上进行追溯,也就是消费者在销售点购买的食品发现了安全问题,可以向上层层进行追溯,最终确定问题所在,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问题召回。

虽然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非常先进,目前实际推行中却面临诸多难题。首先,从企业侧看,建立这个系统意味着增加成本,对从业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键是建立以后暂时不会见到效益。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更需要各个环节上的生产企业对该工作一致认同和协作。

“高投入、低产出,可以形容大部分食品企业建设可追溯体系的现状。”重庆市一家生产调味品的中型企业老板王恒伟说。“最大的问题就是追溯标准不统一。”王恒伟说,目前国家层面就有几个部委在推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不同体系之间的融合并不理想,需要把几个食品追溯体系统一起来协调推广。整合后还要解决一些新的问题:企业追溯信息应精准到责任人还是每批次产品?如何对生产特点不同的企业制定追溯标准?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很难形成推动这项工作的合力。

从消费侧看,我国食品追溯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试点也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较发达省份,西部边远地区的食品企业基本没有开展追溯体系建设。百姓对可追溯体系的认知度也不高,一些借追溯之名大肆涨价的做法也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政府、媒体宣传力度低,产品可追溯信息少而且形式大于内容,商场终端查询机和移动终端的查询应用不足等一系列软肋使得消费者难以参与。”

总结试点经验教训,有商务部人士表示,在追溯体系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由政府承担全部成本,不会加重企业和经营者负担,也不存在对农户、摊位经营者不利的情况,相反还能让合法规范的经营者做大做强,创造放心肉菜渠道品牌。但“二元市场”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一方是可追溯、保安全但价钱高一点的食品,另一方是没有严密追溯体系但却也不一定有危险并且价格相对较低的食品。在梅新育看来,短期内强行要求所有食品都纳入追溯体系并非明智之举,未尝不可允许这种“二元市场”存在一段时间,特别是应当给农民的小规模生产留有空间。(编辑 尹朝)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