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出海淘矿风险:一企业被骗百万美元

来源:时间:2014-03-31

出海淘矿风险:一企业被骗百万美元。

记者 时超 泰安 济南报道

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低迷,令中国对海外矿企的并购数量降至低谷,而对于前期已经在海外布局矿产的企业来说,所承受的还不仅仅是原料价格下跌带来的麻烦。

“我们被骗了100多万美元。”26日,山东一家企业的财务科负责人张亮(化名)对经济导报记者说道,企业2006年曾在印尼与当地华裔人士杨某合作成立了一家矿产公司,欲从事当地一处2700公顷露天煤矿的开采工作。然而,由于中间人杨某的欺骗,加上企业对当地法律的不熟悉,导致矿产开发困难重重,至今仍未能动工。

导报记者注意到,近来涉及海外购矿的A股公司中,就有洛阳钼业(603996)、驰宏锌锗(600497)等多家被质疑在海外“淘金”中存在成本高、负担重等问题,部分公司更是因为汇率波动等市场因素影响,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中企海外收购矿产的道路,短短数年内就经历了起步期、高潮期、冷静期,至今已经暴露了不少问题。”28日,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徐明宗对导报记者表示,仅2013年就有大量矿企并购案以失败告终,“专业化程度不足,与境外环境对接不当,是中企进行海外矿产投资的重要掣肘。”

6年多的“大窟窿”

“公司已经打算通过外交渠道解决这件事了。”26日,刚刚从印尼赶回来的张亮,在敞亮的办公室内对导报记者说道。

张亮所说的事,就是其公司近年来在印尼规模颇大的一笔矿产投资,前期投入的资金已经达到近200万美元。其表示,因为被项目的牵线人所骗,整个矿产开发工作自2007年以来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据悉,为该项目牵线的杨某系印尼当地的一位华人,早期从事木材生意,2006年回国开始推销印尼的矿产。“就亚洲来说,印尼是煤矿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当时国内又鼓励企业走出去寻找资源,所以公司领导和杨一拍即合。”张亮表示,彼时杨某手中并没有矿,只是表明可以做居中联系工作。

随后,张亮所在的公司派出人员去印尼当地进行勘测,不久便找到了一块位于安格娜地区的露天煤矿,面积大约有2700公顷。

“煤质一般,但是靠近港口,运输方便。”张亮表示,公司委托杨某与持有该地块采矿权的矿主进行沟通,杨回复说对方要价300万美元。“我们觉得还可以,就决定和杨合资成立公司进行开发。”

2006年,由张亮所在公司和杨某分别出资155万美元、145万美元成立的公司在印尼落地。然而,当一切准备就绪,马上就要开始进入真正的海外“淘金”之时,事情突然发生了转折。

“一是我们派过去的工人因为签证问题被当地执法机关关押;二是原矿主迟迟不愿意把矿权证给我们,导致工作无法进行。”张亮表示,去印尼进行工作要工作签证,不仅需要较长的办理时间且花费不菲,而杨某对此事大包大揽,称仅用商务签证就可,从而导致公司5名工人在当地被关押了半年之久,“随后为了这事,杨又跟我们要了20多万美元的公关费。”

更令张亮他们气愤的是,在处理员工和矿主问题时,公司通过聘请的翻译了解到,杨某与矿主当时所谈的实际购买价格远小于300万美元。“总共100万美元,杨还只付了60万美元。”

杨某的种种欺骗行为被发现后,双方所建立的信任迅速瓦解,而围绕该矿产的工作也陷入泥潭。

张亮他们随后又通过财务审核,发现杨某有转移合资公司资产的问题,于是停止了后续注资,合资公司的经营工作无法进行,来自中方的员工全部撤离。

此事至今已有6年多时间,体现在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只有一个百万美元的“大窟窿”。

现实的噩梦

张亮坦言,此次海外购矿给公司带来的并非“淘金”美梦,而是一场噩梦。由于事件牵扯到前任领导,公司在发现问题后,更是无法尽快让外界得知海外收购矿产的风险。“据我所知,不少矿企都出现过海外购矿中被骗的情况。”

导报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企业海外购矿的失败率颇为惊人。据中国矿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王家华去年11月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的发言,这一失败比例或达八成以上。

实际上,近年来国内矿企收购境外矿产遇挫的事情不在少数。如去年1月,全球最大的金矿商巴里克终止了中国黄金集团对其旗下非洲公司部分股权的收购交易。商务部网站显示,双方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收购价和税收分担等问题上。又如,去年4月,汉龙集团与澳洲铁矿企业Sundance高达14亿澳元的收购案终止。Sundance方面发布的公告称,原因是交易的融资条件没有达到。

同时,部分上市公司收购海外矿产的案例虽然仍在进行,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投资者关注。

如洛阳钼业去年7月曾发布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与力拓集团全资子公司北矿公司签署协议,拟收购北帕克斯地下铜金矿80%的权益、相关权利和资产,价值8.2亿美元(约50亿元人民币),该项目需要的资金拟通过定向债务募资完成。

然而,中金公司的分析报告指出,如果以1年期利率为5.5%计算,公司每年增加财务费用2.2亿元至2.75亿元,在覆盖财务费用后,净利润只能增加0至0.8亿元。而一旦铜价下滑,此笔收购或出现亏损。

导报记者注意到,国内沪铜价格已经从去年8月5万元/吨的高位跌至如今4.5万元/吨左右的低位,但由于收购是在2013年底进行的,尚未在已公布的报表中体现出该项目带来的收益情况。

需更理性

“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已经让中国企业认识到海外并购的风险。”徐明宗表示,去年中国企业境外矿业投资项目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总额上都出现了下降态势,这缘于前期“走出去”的矿企并没有表现出良好的效应。

徐明宗指出,海外收购矿产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仅包括获取采矿权,还包括周边开发环境,运营的成本,最终的矿石品位,矿石选冶的难易程度,以及运输成本等诸多方面。“往往企业只把它当成一笔交易,而忽视了整个过程的难度。可能一开始是一笔合理投入,但后来却发现存在着各种隐患。”

这种情况在中信泰富、中钢集团等大型企业出现的不在少数。如早在2006年中信泰富就花了4.15亿美元分两次从澳大利亚富豪Clive Palmer手里,买下了西澳大利亚两个分别拥有10亿吨磁铁矿资源开采权的公司Sino-Iron和Bal-moral Iron的全部股权,预计总投资为42亿美元。然而,项目施工期间因种种原因3次被迫停工延期,投资成本也飙升至78亿美元。

“企业只看到了海外采矿的廉价成本,却忽视了很多隐性成本。”张亮表示,“比如在收购前雇佣当地律师、会计事务所对项目进行调查,这类费用一般会是数百万美元。有些企业抱着钻空子的心理,认为找当地熟人联系可以省下这类费用,然而这类情况被骗的风险也很大。”

“长期看来海外矿产资源扩张还是解决国内资源不足的一大渠道,所以不能因噎废食。”徐明宗表示,海外购矿风险的暴露提醒企业要更加理性地做出选择,而不是止步不前,“最主要的就是建立专业的团队,了解矿产业务、熟悉当地法律,尽可能地趋利避害,避免‘触雷’。”

(经济导报)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