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

刘小玄:国有企业痼疾何在?

来源:时间:2013-01-10

刘小玄:国有企业痼疾何在?。

中国的经济改革,必须把行政权和资本权相互分离,实现公平竞争

【背景】3月2日,天则经济研究所在北京发布《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名义利润总额中,如去除各种补贴等收入,平均的真实净资产收益率为-6.2%。

上述判断挑战了目前官方关于国有企业利润和绩效的数据。

报告指出,2001年-2008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累计利润总额为4.91748万亿元,但同期这些企业少缴纳的利息、地租、资源租以及获得财政补贴,总计高达64766.91亿元。如把这些补贴和资源计入成本,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这些年其实是亏损的。

国有经济享受低价资源、财政投资、政府补贴,但绩效低下,问题何在?国企改革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刘小玄认为,在中国,国企改革已经20多年,但至今仍然问题多多,效率低下。之所以如此,根源在于当前国有企业及资产管理的严重“行政化”,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这种格局必须尽快改变。

在当前体制下,各级政府的行政职能与经济职能常常合二为一。由于政府的行政职能缺乏民主政治的约束,而国有资本又脱离了市场竞争的约束,最终国有资产基本上缺乏有效约束,陷入“三不管”的尴尬境地,腐败不可避免。

在刘小玄看来,在正常情况下,市场可以靠竞争等手段约束资本。但是,在现有行政体制下,市场难以约束国有资本及其实际控制人。同时,由于民主发展不足,公众难以约束行政权力,这使国企改革面临双重体制困境。

首先,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最大的改变就是出现了民间资本,形成了“国有”和“民有”两个市场。这两个市场的存在使国有部门的增值空间大大增加。但是,应当认识到,国有经济的谋利空间实际上来自民营经济。

国有经济通过控制和垄断资源,与民营经济部门做交换。最常见的交换标的就是土地、金融。这两种经济组织之间的资源交换,是严重不对等的。这种不对称的要素和资源交换下,必然导致垄断暴利。

国有经济部门凭借其有利的市场地位,掠夺、攫取民营经济部门,通过不公平交易,后者创造的价值流入了前者的手中。因此,尽管表面上看国有企业的增值空间大为增加,但这种增值主要是通过垄断资源实现的。

其次,国有垄断不仅造成效率损失,同时也有损公平。刘小玄以房地产市场为例指出,目前老百姓购房难,与政府垄断土地供应密切相关。

2003年前,中国土地没有统一“招拍挂”,供给是多元化的,每个农民集体都是供地主体,民间公司可直接与农民集体谈判,购买土地,当时房价也较低。此后,政府规定,所有建设用地都必须“招拍挂”,必须由政府征收、储备,然后再统一对外卖,结果出现房价暴涨。这不能不说与政府垄断土地密切相关。

最后,刘小玄指出,从道理上说,政府对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面临两种选择:到底是在市场上购买还是自己组织国有企业生产?按道理,当从市场购买服务比组织国有企业生产更“合算”时,就应由市场做企业,而不是政府做企业。

但是,这种理想状态并未出现。这主要由于政府控制的国有经济和民间市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垄断利益差价。这一差价容易给政府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做国有企业,可以得到垄断利润。如果改由市场做,则会失去了这部分利润。

在他看来,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必须把行政权和资本权分离,实现公平竞争。只有这样,才能对改革有实质性的推动。今后,政府主要应当好裁判,消除所有市场进入的行政壁垒,并对垄断给予适当规制,而不是相反。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