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滚动 >

滴滴小巴入局 谁能赢得出行最后3公里?

来源:时间:2016-12-20

滴滴小巴入局 谁能赢得出行最后3公里?。

滴滴小巴入局,出行最后3公里掘金战一触即发。本报12月19日报道滴滴小巴上线,部分私家车入局的消息引发外界广泛关注。记者日前梳理互联网用车市场发现,小巴、共享单车、拼车、摆渡车等业务已成出行领域新宠,巨头与资本纷纷涌入。目前,网约车市场寡头趋势明显,传统公共交通单一业务模式短时间难以改变,一直被黑车、黑摩的霸占的最后3公里出行市场成为互联网用车企业的新战场,不过,与网约车、打车等长距离出行方式相比,最后3公里出行市场具有高频、客单价低的特点,如何盈利、如何应对政策的不确定性成为上述出行方式的现实问题。

样本:滴滴小巴

所属行业:短途拼车

背后巨头:滴滴出行

上线时间:2016年12月15日

优势:滴滴平台巨大流量、资本支撑

隐忧:政策不确定性

滴滴出行在出行市场的每一次布局都备受外界关注。12月15日,滴滴出行正式上线滴滴小巴业务,该产品主打短途拼车,先期在北京、成都等地试运营。

记者日前体验调查发现,虽然目前只能在北京北五环外的天通苑、回龙观等大型社区使用,但滴滴小巴业务依旧获得不少用户青睐。滴滴小巴司机陈先生对记者表示,目前滴滴小巴业务尚处于业务推展期,公司为鼓励司机长时间在线接单出台规定,司机每天在线10小时,并成功完成5单便可获得保底收入150元。滴滴小巴司机李先生则介绍称,目前滴滴平台给予司机的奖励是保底300元/天,10小时在线和5单任务很容易完成,每天流水收入在300元左右难度不大。

李先生表示,滴滴小巴业务司机端收入计算方式与网约车相比更为复杂,除去当前保底工资,小巴在司机端的计价规则为2元/公里+0.8元/分钟,同时,由于为拼车业务,司机行驶途中每新增一单订单会获得1元奖励,针对司机前往固定站点接乘客所行驶的路程和花费的时间,滴滴平台会给予一定补助。

在乘客端,滴滴平台采取所谓智能定价的方式,记者体验发现,同样6.4公里的路程,打出租车的费用约21元,滴滴快车拼车价格约12.8元,不拼车价格约20.5元,滴滴专车的价格约为35.3元,滴滴小巴则为13.99元,扣除滴滴平台给予的5元折扣券,同样距离滴滴小巴最终费用为8.99元。

由于滴滴官方并未公布当前运营车辆数量规模及订单数量,记者无法计算小巴业务的收入如何。一位长期“驻扎”在地铁天通苑站附近的黑车司机贾先生表示,自己驾驶改装后的长安7座车每次载客10人以上,每天往返于该地铁站和附近的燕丹村之间,收费3元/位,每天保底收入300-500元不是问题。

记者手记:滴滴小巴业务所发力的领域看似商机巨大,但依旧面临政策的不确定性。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普通私家车已经成功接入小巴业务,其中也包括外地司机和外地车牌的车辆,“京人京车”的网约车新政正式落地后,小巴业务是否也将面临监管还存在变数。

样本:摩拜单车

所属行业:共享单车

背后巨头:高瓴资本、红杉资本

上线时间:2016年4月22日

优势:资本投入相对不高,拓展迅速

隐忧:行业竞争激烈,无清晰盈利模式

2016年共享单车市场成为资本最青睐的市场之一,以摩拜单车、ofo为代表的单车企业接连斩获高额融资,并发力更多国内市场。记者统计发现,目前市场上至少有17家正在从事单车共享业务的公司,共管理约30万辆单车。以北京摩拜单车为例,该产品今年4月末正式上线,至今已经获得5轮共计数亿美元融资,梳理摩拜单车背后的资本巨头不难发现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巨头。

摩拜单车内部人士此前曾向记者表示,摩拜轻骑版单车的造价大概在1000元左右,普通摩拜单车的成本则在3000元左右。同时,单车出租的价格则持续走低,数据显示,摩拜轻骑版定价为0.5元/30分钟低于摩拜单车的1元/30分钟。

高频、极低的客单价以及重模式下车队规模的每日扩容,企业如何盈利成为最现实的问题。摩拜单车CEO王晓峰今年7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仍然不知道如何赚钱。不过,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摩拜单车、ofo等共享单车企业向用户收取99-299元不等的押金或许是当前保证企业盈利的可行方式之一,该人士粗略统计的数据显示,以摩拜单车299元押金为例,若按照市场投入50万辆单车、单车价格为1500元来进行估算,企业的成本投入约50万辆×1500元/辆=7.5亿元,若企业用户总数为现有车队规模的10倍即5000万人,押金所获得的资金总额约为15亿元。若每辆车每天的使用率超过80%且可以每天盈利3元,那么企业每天可获得营收为50万辆×80%×3元=120万元,每年获得营收120万元×365(天)=4.3亿元。若将15亿元押金进行投资,按年回报6%利率计算,每年可获得15亿元×0.06=9000万元,如果上述假设条件都可成立,每辆车折旧年限为三年,则企业能在两年内收回成本,第三年即可盈利。

记者手记:共享单车的单次使用价格决定了它不适合也玩不了O2O那样的疯狂补贴战,1元与0.5元的收费差别并不是抢夺用户的关键,更多的竞争则是价格背后的细节。最后3公里的争夺战上,单车企业不需要大规模停车位或许是其相比于拼车等服务的最大优势,但如何盈利、如何应对天气等客观环境的变化考验着共享单车企业的成本和运营智慧。

样本:接我

所属行业:互联网摆渡车

背后巨头:无

上线时间:2015年3月

优势:布局早,有一定先发优势

隐忧:尚无巨头持续支撑

最后3公里出行服务上,也有不少新玩家。此前,以互联网商务大巴为主要业务的品牌接我也看到该领域的出行需求,推出接驳地铁站到商务楼宇之间的摆渡车业务。据接我联合创始人崔睿介绍,接我于2015年3月正式进入共享巴士领域,7月获得阿里巴巴战略投资,目前平台覆盖12个一线城市,运营车辆5000余辆,北京市场拥有3000余辆大巴,每天服务近3万人次。

每一种出行方式都对应着不同的出行场景,也对应解决不同的用户出行痛点。以上述地铁站至商务办公区的摆渡车为例,若换乘站不重复结算的话,截至2015年12月26日,北京拥有278座地铁站,共计18条运营线路,组成覆盖北京市11个市辖区、总长554千米运营线路的轨道交通系统。有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地铁年乘客量达到32.5亿人次。

崔睿认为,即便北京市的地铁公共交通系统已经足够发达,仍旧无法应对不少地区地铁站与办公区最后3公里的出行问题。当前的解决方式有打车、骑车和步行三种方式,但其中各有利弊。在打车方面,在3公里内打正规出租车价格较高,且在早晚高峰时段叫车困难,打黑车无法保障出行安全,且价格也不低。此外,骑车出行也并不适合所有商务人士,选择步行就必须面对时间成本问题。

崔睿表示,接我推出的摆渡车业务搭建了用户在地铁站和办公区之间的出行场景,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接我摆渡车往返于地铁站与用户工作区,5分钟往返一次,无论用户出现在该路线的哪一端,只需要花费2-3元便可顺利上车,这为早晚高峰出行的用户提供了稳定且最优惠的出行方式,同时,接我的摆渡车全部为新能源大巴车,满足用户出行的同时也避免了排放汽车尾气污染环境。

记者手记:去年,互联网大巴市场出现了不少烧钱补贴用户的玩家,但资本寒冬导致不少玩家退出,烧钱补贴不可持续,当下的互联网大巴市场,企业自身造血能力更重要。解决最后3公里的出行需求,与滴滴、摩拜等企业正面交锋,资本支撑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缺乏巨头支撑或许难以为继。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