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国企改革给新三板带来什么变化

来源:时间:2015-10-08

国企改革给新三板带来什么变化。

一石激起千层浪,九月中旬落地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以及月末有关分类推进国企混改的意见引起市场普遍热议。

就资本市场而言,许多人关心的是国企整体上市以及提升资产证券化率所带来的机会。

而对于今年以来波动巨大且热度不减的新三板市场,此番国企改革必然会给它带来一轮深刻而长远的变化。

的确,之前“小额快速、按需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为服务主线的新三板市场,和人们印象中的国企没有太大关系。

从数据来看,二者也属于“弱相关”关系--已经挂牌的3500家公司里面,沾有国企概念的才100多家--也就不到1/3。

具体来说,截至9月中旬,除两网及退市股票外,新三板上实际控制人被划归“地方国有企业”的有14家;“地方国资委”的有66家;“地方政府”的有14家,“国资委”5家,“中央国有企业”5家,总计共有104家。

总量不多,比例很低。

但是,数字背后的一些迹象却值得玩味。

首先,具有大型央企特别是地方国企背景公司登陆新三板市场有加速的趋势。

其二,各地方政府发出的政策风向标显示,下一步新三板会逐步成为本轮国企改革的重要资本整合平台。

先说速度。前面讲到截至九月中旬,有104家国企相关公司。但是,其中居然有74家是在今年才正式完成挂牌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加速度挂牌的趋势。

其中,以央企中信集团、大唐集团旗下附属公司最为吸引市场人士的眼球。

不可否认,国企背景公司近期登陆新三板是受到主板IPO暂缓的影响。但是,长远来看,这与未来国企重组、国资改革步调加速的大环境息息相关。

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中可以看出,未来国企管理要从管资产逐步走向管资本。资本怎么管?需要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发行股票、股权转让等形式才能够得以高效实现。

事实上,就在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出台之前,无论是央企版还是地方版的国企改革方案中都不约而同提到国有企业要提高资产证券化率。

此外,所谓要改“管企业”为“管资本”,其核心就是通过有效的运营,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让国有资产能够实现灵活配置和自由转让从而保值增值。

这一切都需要通过高效公平的资本市场来进行,新三板正是符合这个基本条件的全新市场。其中,新三板市场独有的极具市场化精神的制度创新颇得企业与投资者所认可。

笔者注意到,“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被各地方政府文件多次提及,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的重要基础市场,新三板是一个必然的选项。

此前有报道称,山东和广东都提出,要进一步推动一批有发展前景并且符合新三板条件的权属企业实现挂牌,提高国有资本证券化水平。

此外,深圳国资委提出,对符合上市条件的,将以多种方式积极推进企业上市;对暂不具备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条件的,将积极研究和探索利用新三板市场助推国资国企发展。

实际上,从国有企业内部来看,挂牌新三板也是一种客观需求。对于这些公司来说,尽管以往挟大股东之强势背景,可以获得便宜的银行融资,但无法打通直接融资渠道,就没办法真正优化财务结构,规范治理结构,进而提高市场竞争力。这也是让国企“成为真正市场主体”题中应有之义。

在内外双重导向下,未来国资背景公司加速登陆新三板必然会出现加速。

当然,需要厘清的一个认识。那就是体量大小对新三板市场已经不再是必然的约束,突破正在出现。

目前挂牌的国企,并不是人们联想到的块头大,模式传统的“大家伙”。以新近挂牌新三板的国资背景公司为例,大多是原来一些国企中相对独立业务的单元或者子公司等,他们以独立市场主体身份进入资本市场,其“块头”虽比不上巨头,但在新三板市场中也已经相当惹眼。

从行业来看,挂牌国企涵盖多个领域,横跨传统与新兴产业,包括再生能源、通信技术融合服务、农业、科技、医药等。

需要强调的是,对各类市场参与主体来说,国企进入新三板并不是坏事,相反,各类市场主体在同一个平台上,可以通过资本纽带进行多种形式的整合,这本身就是价值发现的多赢过程。这里不得不说的是,新三板不仅仅是降低了进入门槛,更重要的是它的大门也是敞开的。无论国有还是民营,进入这个市场都不再像在主板甚至创业板市场一样,去为如何挤进市场门缝而发愁。

新三板市场的制度创新和市场化原则让以往利用特殊资源才能获得的“上市特权”变得无关紧要。在这里,如何运营好公司,让公司更具价值才是最关键的,无论你是不是国企。

而就新三板市场本身来说,上述变化意味着其迈向综合性的交易所步伐已经悄然启动。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