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以房养老 恐慌源自国人啃老啃到死观念。
最近,“以房养老”突然成为公共讨论的热点,乃至民政部不得不出来发布安民告示,称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有关“以房养老”的内容被严重误读,其实国务院该意见中提出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在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补贴支持、人才培养和公益最近,“以房养老”突然成为公共讨论的热点,乃至民政部不得不出来发布安民告示,称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有关“以房养老”的内容被严重误读,其实国务院该意见中提出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等多种养老服务模式,在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补贴支持、人才培养和公益慈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而“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即所谓“以房养老”,只是“完善投融资政策”中的一句话。一点点制度创新上的探索,引起了全社会的恐慌,仿佛国家想从养老中抽身,要让大家靠自己的房子来养老。
其实,“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在国外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美国影星出身的前参议员、曾竞选过总统的汤普森,就一直在电视上为这种“住房反向抵押”做广告。“住房反向抵押”的逻辑和方式很容易理解:有关公司根据老年人所拥有的住房的估价,每月给老人一笔固定的生活费;等老人去世时,房子就归给钱的公司。这等于是公司预先每月支付房贷购买老人的房子。
假设一个人三十岁时买房,一般到六十岁时,三十年的房贷正好还清,房子完全是自己的了。但如果日后退休,退休金不够用,那么通过“住房方向抵押”得到一笔钱,晚年生活的质量就提高了许多。等人走了,房子留着何用?那时房子被接济自己的公司收走,对自己无任何影响,何乐而不为呢?美国如今面临着婴儿潮退休后社保入不敷出之困境,养老问题越来越尖锐。估计这种“住房反向抵押”会越来越流行,而且也没有人为此大惊小怪。
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将面临着急剧的老龄化。政府和社会如何应对,目前还看不清楚。“住房反向抵押”,恐怕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来说,都会成为必要的养老手段之一。
问题是,这种方式应该在民间自愿进行,即纯粹是私人企业和老年人们的交易。政府可以提供若干保护性、鼓励性的政策,但基本应该置身事外。是否进行“住房反向抵押”,对老年人的既有养老福利也不该有任何影响。人们为这样的制度探索感到恐慌,最大的原因恐怕在于对公权和市场的界限看不清楚。不过,另外一个原因,则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有位北京市民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有儿有女,说实在话,他们还眼巴巴看着我这房子呢……我把我这房子抵押给银行以后,生活水平可以提高了。等我百年不在了,房子让银行给收走了,那我儿女不得骂我啊。”这一采访,在公众中引起了普遍的共鸣。
可见,“住房反向抵押”在中国不遭待见,并非仅仅是制度因素,文化阻力同样巨大。啃老不仅要啃到父母死,而且父母死后还要接着啃。这似乎早已成了两代人都接受的原则。然而,这样的文化,不仅使得老人难以安度晚年,同时也害了他们的孩子。
美国许多富裕的老人,去世时把家产捐光。世界首富卡内基有句名言:带着财产走进坟墓是可耻的。遍布美国各地的博物馆、童子军营地、图书馆、自然保护区等等,往往都是过去的老人在去世前捐出来的。这些捐赠是他们最好的墓志铭,比什么豪华墓地都永恒。孩子们不仅没有怨恨,而是充满感激。父母敢这么捐,恰恰说明他们对子女教育的成功:没有一个孩子需要自己的财产,每个孩子都很成功。
在公园里,也经常能够看到一个长椅,椅背上刻着一对父母的名字和生卒年月,落款是“热爱你们的孩子们”。这长椅是怀念父母的孩子捐的。当然,美国并非所有人去世时都捐遗产。不过,很少听说子女眼巴巴盯着父母的房子的事情。父母的房子是父母的,和孩子没有关系。双方的界限很清楚。原来我们觉得这是美国人不讲亲情。其实对比一下就明白,这根本不是亲情问题。孩子万事要自己奋斗,不能靠老子。父母不给孩子断奶,孩子就永远长不大。而啃老一直啃到父母死后的中国文化,却更显得没有基本的人情。
看看现在中国的年轻人:自己买房、结婚,往往都要父母接济。也就是说,自己拥有的房子,已经包含着许多父母的心血。等父母去世时,自己大多早已是成家立业的中年人。怎么还盯着父母的房子?如果父母通过“住房反向抵押”,晚年生活宽裕很多、舒心很多,做儿女的难道不该为父母高兴吗?怎么会为此骂父母?
“住房反向抵押”,其实就像房贷、学贷、保险等一样,不过是现代社会中司空见惯的金融产品。当老人丧失了工作能力、需要他人照顾,而其子女和社会又无法充分地承担责任时,老人就必须用自己一生所创造的财富来维持晚年的生活质量。“住房反向抵押”就是其中的一个金融手段。如果实施得当,我们的社会将变得更有效率。也许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住房反向抵押”可以引发一场“文化革命”,破除那种“啃老啃到父母死、父母死后照样啃”的文化,有助于下一代形成自强自立、而不是拼爹的自我期待。
"以房养老"条件成熟:200万房屋参保每月可得1万 第一财经日报国务院日前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即“以房养老”,这是10年前国务院领导人批示研究这项保险服务之后,第一次由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提出要求,由此再度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
那么,到底什么是“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它能够在中国实行吗?将对完善我国养老保障制度起到什么作用?如何能让它真正造福我国老龄人群?最早提出在中国引进这个保险产品的建议者、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理事长孟晓苏接受采访时,解释了疑惑。
若开征遗产税,可以依法避税
记者:这种保险对于投保的老年居民有什么好处?
孟晓苏:首先,它可以使老年居民在人生收入的低谷期开启“房产金库”,将积蓄在房产上的财富分期支用,有效补偿老年生活,而且活多久保险公司就会供养多久。
另外,参保后老人今后就有持续稳定的收入,甚至还可以拿钱接济子女亲友,可保持子女与社会的长期尊重,让老年人增强生活自信。
因为只有房并缺钱的老人才更愿意抵押房产养老,这样就保证了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安定,也就保障了社会稳定。
我国迟早会实行遗产税。但这套房屋的价值在老人生前已年复一年被领光,产权已逐步或一次过户到保险公司了。如果我国今后开征遗产税,这一险种可以为这套参保房产依法避税。
投保人不论寿命多长,保险公司按月付款
记者:老人以房入保能够得到多少钱?
孟晓苏:因房产价值不同、老人需要不同、抵押方式不同,这种保险产品的月收益也不同。这里仅根据国外标准的“抵押式以房养老”计算:如果老人以评估价值500万元的房屋参保,每月大约可得到2.6万元;如果老人以评估价值200万元的房屋参保,每月大约可得到1万元。应当说明,一旦投保人与寿险公司订立了有效合同并开始执行,那么不管投保人的实际寿命为多长,保险公司一律要按月付款。
同理,不管投保人的实际寿命为多短,一律应由保险公司收回房产,进行销售或拍卖。如果房屋实际增值较大,保险公司还可以将增值多出的部分返给其家人。
法律法规完善,试点条件已成熟
记者:这个建议备受决策层关注,却为何被搁置了10年?
孟晓苏:当时还没有物权法,主管部门人员担心抵押房产缺乏法律保障,包括担心70年土地到期国家不给延续;还有担心老年人都愿把房屋传给子女而不愿参加这种养老保险。
如今的法律法规多已完善,特别是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明确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从法律上保障了住宅的长期物权。
时至今日,全国城镇房价普遍上涨,尤其是中国保监会准备率先试点开办此业务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房价普遍上涨数倍乃至十倍之多。而且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更加严重,其中约占老龄人口比重10%的无子女家庭和“失独家庭”本来就没有把住房传给子女的需要,所以如今在我国实行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的各项条件均已成熟。
“以房养老”遭“白眼” 股票养老是否可行? 证券日报“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这一不算新的政策以国务院意见的形式甫一面世即引来各方关注与议论。
虽然在中秋节假期期间民政部门还特意做出很官方的政策解释,“政府不会推卸基本养老责任”,“‘以房养老’是市场化运作的一种高端化服务,是自愿的、自主选择的行为”,但是广大民众对于以房养老仍然表现冷漠。《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127815人参与的调查发现,93.4%的受访者认为“以房养老”不能代替政府养老,85.0%的受访者选择把房子留给子女,仅8.8%的被受访者选择把房子抵押给金融机构。
显然,除了传统观念的约束、自有房屋数量的限制、房屋最终产权归属的质疑,这一政策的高调推出更引来了民众对养老金缺口这一数据的扩大化猜想。更前进一步试想,在房价久经调控仍然兀自飞舞的时候,谁愿意把房子让渡出来而错失财产升值的机会呢?
可面对人口红利的逐渐释放和消失,或许父辈们还能享受我们这一代缴存的养老金,那我们这一代呢?我们这一代的老年生活该如何安置?
或许出于职业的原因,同仁们提出“以股票养老”的设想。既然“以房养老”在海外已有成功的经验,不妨也来看一个海外股票投资成功的例子吧:美国一位投资者斥资9.43万美元购买股票,经过34年暴赚550多倍,效仿此例是否可以解决养老问题呢?
称,这名“长情股东”StewartHorejsi,本身是富三代,他在1980年接手家族经营生意时,因对手打算在其地盘内扩张,而感到生意将因竞争加剧而难赚钱。于是他当时决定听从朋友建议,购入名声未响的巴菲特掌管的投资旗舰巴郡。他首先以每股265美元购入巴郡A股40股,其后1个多月内,再分别以295美元及330美元,增持60股及200股,总共斥资9.43万美元,折合约73万港元。该报道还算了一笔账,若按上周五巴郡A股收市价17.5万美元计算,该投资者持股34年足足升值逾550倍。另据悉,该投资者现在直接持有4300股巴郡A股,市值已升至7.53亿美元。再加上他名下有3只基金均持有巴郡A股的基金,受惠巴郡股价向上,身家已达11亿美元。
回过头来看,这其中还是有几点疑虑:其一,“长情”是否都能得到高回报?这恐怕还要看选择的股票了,万一选中的重组股没能实现凤凰涅盘,反而摘牌退市,“长情”只剩了苦情;回望A股那绵长的K线图,在信息不怎么对称的市场,总让人觉得“长情”还不如一夜情了。其二,国内股票市场的巴郡在哪里?Stewart Horejsi信奉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法,他表示,当巴郡股价与资产净值打八折时就是吸纳的好时机,这一方法值得效仿,但是基于追涨杀跌的心理,一般投资者会认为股价八折之后还有六折,甚至五折,而且这其中的相关信息真实可靠是前提。曾经领衔价值投资的中石油,贵州茅台,如今已然伤痕累累,让投资者不堪回首。
可能,笔者过于悲观了,但是,对于我们若干年后的养命钱,谨慎点儿总不为过。所以,“以房养老”在目前阶段看还缺少一点现实基础,而靠股票养老,恐怕也还需要时间,让各项制度更规范、市场建设更完善吧。
“期货大王”亏了此前21次平仓无一失手赚了近8亿。...
口子窖监事套现4000万上交所谴责:数量巨大情节严重...
大华股份迎来美国大学MBA中国行首访。近日,由31人...
监管层出手清理门户;周三能否迎来大变盘?。A股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