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政经 >

若邻网:5秒新增一名社交求职用户

来源:时间:2013-07-19

若邻网:5秒新增一名社交求职用户。

继2012年完成B轮融资后,注册用户开始呈爆炸式增长,截至2013年6月30日,若邻网实现每5秒新增一名高质量社交求职用户。

灭亡还是爆发——命运多舛的若邻网

沉雷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用这话来形容命运多舛的若邻网再合适不过。

与其他BSNS性质的网站频繁高调亮相媒体相比,若邻网这几年显得异常低调和沉默,几乎鲜有在主流媒体上发声。

这种低调和沉默,不禁引起了不少媒体及行业人士的猜测和质疑。2012年5月,虎嗅网登载《谁是中国互联网的“鬼城”》一文,从非官方获得的数据分析了若邻网,并将其与开心网、街旁网一起定义为“鬼城”;2012年年底,天使投资人丁辰灵撰文《17家中国初创公司的失败史》引起轩然大波,且对若邻网做了“失败”的定性判断,一度将若邻网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缘何若邻网如此深得媒体及行业人士的 “宠爱”?原因有三:一、若邻网创始人邹岭曾被誉为“湖北神童”,后乃上海交大高材生;二、若邻网2004年成立,2005年即获得UCI和SIG首轮500万美金的风险投资,二者均是投资经验丰富的国际顶级VC,其中成功投资的案例有分众传媒(NASDAQ:FMCN)、如家快捷酒店(NASDAQ:HMIN)等;三、若邻网是国内最早的商务社交(BSNS)先行者,被誉为中国版Linkedin。

2003年成立的Linkedin,凭借产品的新颖出色为职场用户提供商务社交服务,在向个人用户收取会员费的盈利模式下不断引进融资日益壮大。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更是为Linkedin提供了绝好的爆发式增长契机,大量的失业人群入驻Linkedin寻找新的工作机会,催生了其求职招聘的核心价值体系。2008年,Linkedin的注册用户量激增,招聘收入占到总盈利的60%以上,并成功于2011年登陆纽交所,市值最高达200亿美金。

以若邻网为代表的国内商务社交网站,曾也试图复制Linkedin的美国故事,商务社交,拓展人脉,向个人用户收费……一切似乎看起来很美,但未知凶险也暗藏其间。当时中国的互联网环境仍以娱乐为主,占比高达86.3%,而美国的互联网环境早已越过了娱乐化阶段,逐步向生活服务及商务应用延伸。Linkedin的定位及盈利模式,无法在国内蔓延生长,若邻网及国内的商务社交网站,显然“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

为了摆脱困境,若邻网不断求新求变,用心良苦地试图用各种“人文服务”去打造自己的“商务社交社会”,并试图通过扩大功能领域留住用户,开设了许多看似本土化增强用户粘性的产品,活动、问答、商城、测评、出差、求职、访谈接踵上线,甚至连分类信息都不曾落下。岂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多线试水导致网站定位模糊,无奈若邻网两度换帅,几近陷入迷茫绝望,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沉默在媒体公众的视野中。

灭亡还是爆发?这是沉默中的若邻网不得不面对的犹如莎士比亚“生与死”般严肃的课题。

社交招聘平台——若邻网重新起航

若邻网急需一场内部变革,急需大刀阔斧地整改,方有一线生机。

痛定思痛,经过深思熟虑后,2011年初新上任的CEO陈梦莎决定对概念笼统、定位模糊的商务社交模式进行调整改革,毅然决然地砍掉商务社交遗留的鸡肋功能,专注于提供职场用户最迫切、最刚需的求职招聘服务,明确了以求职者、招聘方为主体的“强关系”职场社交招聘路线。

若邻网2013年新版页面截图

谈到做出如此重大决定的初衷,若邻网CEO陈梦莎如是说:

“VC寻找创业项目属于商务社交,创业者寻找投资属于商务社交,求职者寻找工作属于商务社交,招聘方寻找人才属于商务社交,销售寻找客户属于商务社交,市场寻找商务合作属于商务社交,同行与同行交流属于商务社交,上班与谁拼车属于商务社交,中午约谁吃饭属于商务社交,出差公干同样属于商务社交……只要是跟职场人士有关的商务行为都能算是广义的商务社交,商务社交这个概念太大,产品很难专注,盈利模式也难以清晰。”

“广义的商务行为中,微博、微信、阿里巴巴、大众点评、携程、豆瓣已经较早地提供了比较完善的解决方案,但职场用户跨度接近40年的求职、招聘需求,市场上并未有最佳的先行者,传统招聘网站的求职招聘效率呈现逐步下滑趋势,一方面绝大部分求职者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招聘方无法精准定位契合的人才,双方都苦于没有一个直接有效的渠道能解决彼此的困境。”

“国内招聘行业市场份额接近300亿,三大招聘巨头加起来却还不足30亿,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寡头垄断,后来者依然存有很大机会;中国有7000万职场用户,200万家企业,300万企业HR,500万企业高管,求职、招聘又是延展近40年的刚需,求职者和招聘方越痛苦,越能证明求职招聘行业急需一场颠覆式的革命,这便是后来者绝大的机会。”

“传统招聘网站模式的本质就是中介,故意设置求职者和招聘方之间的沟通障碍,使招聘方需要付费才能发布招聘职位信息,需要付费才能查看中意人才的联系方式,从而受制于招聘网站,助其盈利,但这无形中却阻碍了求职、招聘的效率,导致求职招聘根本上无法很好地完成。”

“若邻网的社交招聘思路是:鼓励求职者和招聘方在若邻网平台上进行畅通无阻的交流沟通,彼此了解得越深,求职招聘效率就越高。此外,若邻网为求职和招聘方皆提供免费服务,仅有针对招聘方提供的增值服务予以收费。”

每一场革命都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不成功,便成仁,而若邻网的这场革命,最终结局如何,或许只有通过此后的数据表现来证明了。

5秒新增一名社交求职用户——社交招聘价值凸显

经过两年时间的创新和探索,2013年1月,碧绿色主调的新版若邻网上线,一改之前厚重的深蓝色系,新增公司点评、伯乐及工资频道,产品功能围绕求职者和招聘方的需求展开,在求职者、招聘方及公司三条主线上垂直挖掘。

在若邻网上,招聘方以个人为主体,企业HR,高管或者猎头,注册并通过真实身份认证后,方可发布招聘职位信息及接受求职者的档案委托。招聘方以实实在在的真人,与求职者在若邻网上通过关注、私信等功能,实时进行互动。

求职者在若邻网上除了可以自己投递简历寻找工作,还可将档案委托给感兴趣的企业HR或部门高管,高端人才可以委托给猎头,有针对性的主动出击,大大提升求职效率。此外,关注感兴趣的企业HR、高管及猎头,积极拓展职场人脉圈,有助于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而求职者关注的招聘公司详细信息、工作环境、团队人员及公司的口碑、薪酬、福利等资料,在若邻网均可轻松查看得到。

若邻网Alexa近6个月排名曲线图

对于招聘方来说,除了传统的职位发布、接收简历外,还可以关注感兴趣的行业人才,了解其职业动向,为将来的招募人才未雨绸缪。此外,招聘方可通过查看在若邻网上包含个人的头像、生活秀、个人评价、人脉关系,个人的工作能力多角度体现、专业技能及个人口碑等的个人信息,全方位立体化地深入了解,达到面试前的个人初步认知。若邻网将社交理念深度融入招聘领域,求职者和招聘方彼此信息更透明,沟通更通畅,有利于彼此的深入了解和沟通,从而大大提升了求职招聘效率。

新版上线后,若邻网迎来了求职用户和招聘客户的注册量爆发式增长,网站流量每周节节攀升,每月收入确保1-2倍的高速增长,各项数据屡创新高。截至2013年6月30日,若邻网实现每5秒新增一名高质量社交求职用户。

关于若邻网的高质量注册用户,陈梦莎补充说明道:“若邻网的注册用户,需要真实上传个人头像,填写手机、邮箱等个人基本信息及工作经历、教育经历、项目经验、语言能力、IT技能等职业必要信息,此外,还可补充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生活秀,个人作品及证书等其他信息,其注册完善难度远远高于其他普通网站,平均每个用户完整的完成注册流程大概需要30分钟的时间,目的是希望能更全面的展示求职者的各方面能力和水平,便于招聘方更客观全面地进行了解,提升求职招聘效率。”

人均用户价值89美元——社交招聘“钱景”无限

人均用户价值是指该网站的市值除以该网站的总注册用户数。

根据网站的行业、定位及注册用户的质量,不同网站的用户价值大相径庭,下图罗列了几家在美国上市的社交网站、招聘网站及社交招聘网站的相关数据:

(数据来源:NASDAQ)

由上图数据得出,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人均价值是中国社交网站人人网的7倍,,中国招聘网站前程无忧的人均价值是美国招聘网站Monster的2.6倍,而结合了社交和招聘的Linkedin的人均价值则是最高的,分别是Facebook的1.3倍,前程无忧的2.8倍,Monster的7.3倍,人人网的9.3倍。

该数据说明:1、中国社交的土壤远不如美国,中国社交网站任重而道远;2、中国招聘网站远胜于美国,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导致企业有源源不断的招聘需求,中国庞大的就业市场及每年600万的大学毕业生,催生了竞争白热化的求职需求;3、社交与招聘的完美结合,产生的社交价值及求职招聘价值均高于社交或招聘的单一定位。

中国职场用户接近7000万,如果按照Linkedin的人均价值计算,中国社交招聘领域有望成就一家市值超过60亿美金的公司,社交招聘无疑“钱景”无限。笔者的疑问是:这样一家细分领域的巨无霸,会是若邻网吗?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