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

易经智慧与黄如论的企业成功学

来源:时间:2014-09-30

易经智慧与黄如论的企业成功学。

黄如论从不接受采访,这在北京媒体圈子里是公认的事实。很多著名的媒体著名的记者要求采访黄,都被他一口拒绝。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在私底下,黄如论都一直强调,自己处事低调,看不起那些动不动就张扬的人。即使是此时此刻,我以记者的身份坐在黄如论的对面,他也在反复强调两点:

一,之所以接受采访,是因为我和他之间有某种神秘的缘分。言语之间,黄仔细阅读我的面相,认为鼻子高挺,乃发家之相,但目前头发过长,遮住了前额,所以黄董建议我回去以后,立刻把额头亮出来。如此神秘层面的沟通,使黄如论在紧张的忙碌之中,和我敞开话题,一说不休。采访过程中,至少有三拨人过来请示他,而他则花费少量时间,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完这些事情,又继续回到我们的话题上来。三个小时迅速过去,黄如论哈哈一笑,坦言自己今天话已经说的太多,而负责宣传的朱友军先生也说,黄总以前说话,通常都是十几分钟解决问题,今天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如此滔滔不绝,实在没有想到。

二,在公司管理干部培训班上,黄如论曾经比较系统的解释自己的对外宣传原则。黄如论这样告诉他的员工,要善于韬光养晦,深藏不露,自强自立,捧得越高,摔得越惨。黄一直要求自己,对内要务实稳健,多做事,少说话,赚钱不要让满世界都知道,把自己的员工照顾好,把自己的内部建设好,把自己的干净鼓足,练好内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对外要持节自守,谨言慎行,不同流合污,出淤泥不染,特别是要善于懂得保护自己,不要做一辈子傻子,也不要太聪明,不要锋芒毕露,让人感到害怕,让人不赶接近。生意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联系才做成的,如果人家怕了你,生意也就到头了。鉴于此,黄如论强调,必须以务实的精神为经营方针,方能办大事。古往今来,所有的百年企业都是低头干出来的,而不是抬头吹出来的。

细节就是力量,我发现黄如论反复强调的两点,几乎就是他这些年一路走过来的主要法则。与其说这些是黄如论的经营思路,毋宁说,这是黄如论一贯的行为方式和处世观点。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一个传统的中国农民式的企业家在现代经济循环圈中的立身之本。在他的身上,有着5000年以来封建文化的积淀,比如宿命色彩,比如专制管理,比如韬光养晦,比如勤劳勇敢,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而那些被现代企业管理专家们奉为圭臬的经营思想,一概被黄如论排斥在外,而当我进入黄如论的历史细节,分析黄如论的思维方法,阅读黄如论的企业结构,我们几乎可以看清一种绵延太久的古老管理模式,它带有强大的专制意义,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市侩色彩,哈维尔曾经从国家管理的角度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命名为“现代性专制管理”,而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移过程中的财富图腾。而之所以使用“图腾”这样一个有历史意味的概念,是因为我发现,黄如论的发展思路与管理模式,基本上来自中国传统历史,多的是地域性,封建性,专制性,少的是现代性,国际性和多元性。同时,我们还看到,不仅仅只有黄如论先生熟练地操纵这一方法,更有太多的人匍匐在通向财富的路上,不停地朝拜,以为掌握了这种图腾式的方法,就找到了取之不尽的财富。

黄如论的“结构”

很多媒体因为采访不到黄如论,只好在很远的地方观察,或者是猜测。在与黄如论见面之前,我听到的与他有关的传言实在是太多了,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

炒得最多的当然是黄如论的“大”。一家比较有影响力的媒体认为,在中国2000多家房地产公司中,黄如论才是真正的大佬。而喜欢玩文化的潘石屹,据说很有思想的冯仑,还有登山不止的王石,跟黄如论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

比较敏感的话题则是黄如论之所以在北京发展,是因为他有靠山。黄是福建人,在北京发展不过几年工夫,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如此之大,光有勤劳恐怕不行。据说刚开始进入北京房地产市场的时候,黄如论以外省的思路经营,结果遇到了麻烦,自己带来的大量资金差不多全部投入,而楼盘的销售并不见好,此乃房地产业的大忌,黄如论只好向银行求助,寻找资金。对这一过程,黄如论也不隐讳,承认自己当时的确遇到了困难,并向银行贷款了5000万元,不过黄认为,这一困难只是短时间的,前后不到半年,自己很容易就挺过来了。

另外一个传言则有一些龌龊。有人说黄乃一介福建农民,小学文化,半道学了一些建筑技术,因此他最大的经验乃是节约成本,据说在一道墙壁上面,一般情况下,需要放3根钢筋,黄以节约为本,一般都会尽量只放2根。当然,这样的传言没凭没据,不过街头巷尾的闲言碎语而已,不值得重视,而且,以黄如论的楼盘在北京卖的火旺的局面看,这些传言也是不攻自破。

其实,要印证这些传言的真实与否,最理想的办法是分析黄如论的金源集团发展结构。通过结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看到黄如论这些年的扩张思路。而刚刚出版的《中国金源集团发展史》对金源集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

“金源集团是著名实业家,爱国华侨黄如论先生创办的,于1991年在中国大陆注册成立,以房地产开发,星级大酒店,大型购物中心,资本运营为四大支柱产业,属下33家公司,投资领域涉及工程建筑,装饰装潢,商品混凝土生产,物业管理,石材出口,文化转播,食品饮料,生物技术工程,商品贸易,制冷设备等行业。”

“现阶段,根据区域划分,金源集团在中国大陆由南北集团组成,即南为福建金源集团,中心地为福州;北为世纪金源集团,中心地为北京。接着,我们将投入数百亿资金扩大发展,建设西部金源集团,以重庆为中心地,同时建设东部金源集团,以上海为中心地。最终组成东西南北四足鼎立的大企业格局”。

这应该是金源集团现在和将来相当长时间内的发展蓝图。这个宏伟的格局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首先,金源集团的主业仍然是房地产,而酒店和大型购物中心应该是房地产的延伸,按照黄如论的预测,到2008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将趋于饱和,因此,金源集团必须从现在开始就要淡出房地产行业,而将中心放在大型酒店和购物中心这样的服务性行业中,黄如论认为,投资酒店和大型购物中心,是一种深度的房地产开发,将保证金源集团的可持续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金源集团目前的酒店投资基本上只在北京开展,在不长的时间内,黄如论先后修建了世纪金源大饭店,香山金源商旅酒店,并投资4。7亿元,收购了五星级涉外大饭店——北京华侨大厦70%的股份,如此大手笔,让人怀疑黄如论是否真有靠山在后。更让人惊讶的是,2001年年底,黄如论成功入股北京市商业银行,与北京市政府,汇丰银行一道,成为该银行的三大股东之一。我们就这个问题直接问黄如论,在入股北京市商业银行过程中,是不是有人从中牵线搭桥?黄如论果断予以否定,并声称是北京市商业银行主动找到了金源集团,而金源集团也是早有准备,一直都在寻找资本运作的机会,而此次入股北京市商业银行,不过是金源集团开始资本运作的第一步。

黄如论的企业发展地域也很有意味,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福建,北京和重庆。福建是黄如论的发家之地,是他的家乡,多年以来,黄在这里建立了庞大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并打下了企业发展的基础,这是情理中的事情;北京,毫无疑问是黄如论的发达之地,在这里,他真正建立了金源集团,并使自己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大佬,没有北京的胜利,就没有黄如论的今天。黄在北京是不是真正有强大的靠山,我们不可能知道。在谈到北京的成功之时,黄如论认为,他没有任何靠山,有的只是自己的诚信,自己的资金,以及北京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和潜在消费能力,他强调,自己是个规矩的人,是北京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帮助了他。

为什么黄如论要选择在重庆发展呢?根据黄的介绍,早在2年多以前,重庆的地方领导就一直盛情邀请黄如论去重庆投资,为此,重庆市委主要领导曾经两次亲自向黄如论发出邀请函,但黄如论却一直按兵不动,黄如论告诉我,因为这位领导曾经在福建担任过重要领导,如果这个时候去重庆发展,很有可能被别人认为,金源集团一直在寻找政府关系,而这是黄如论所不愿意看到的。2003年,这位领导荣调北京,黄如论这才决定赴重庆投资发展。黄之所以提出这件事,意思是强调,金源集团坚决不寻找靠山,不通过勾结的手段寻求发展。黄如论说:“我知道社会上很多人猜测我是不是很有政治关系,我告诉你,我没有。重庆方面的投资就是证明,为什么领导在重庆的时候,我不去重庆投资,而当领导离开了重庆,我却又去重庆呢?这说明我金源集团不需要靠山,我只靠我自己”。

自始至终,黄如论对政府关系和政治靠山这样敏感的问题都持有一种否定的态度,言之措措地告诉我,自己这些年从不干这种勾结的事情。但另一方面,黄如论并不隐讳自己需要政府支持的观点,并认为,不管那家企业,只要在中国发展,如果缺少了政府和政策的支持,就一事无成,关键是找到好的方法,保持理想的尺度。黄如论告诉记者,sars侵袭北京,金源集团为报效社会,先是给海淀区捐款200万元,接着又给北京市政府捐款1200万元。黄说,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取得政府的支持,从而促进金源集团的发展。

黄如论的“仪式”

在金源集团,有一个坚持多年的仪式。每次有大项目开张,黄如论都会请来一名佛界著名的方丈,进行一场旨在祈求财富,祈求顺利,祈求平安的大型佛事,从董事长开始,金源集团中层经理以上的员工都必须参加这个活动,所有员工都必须虔诚地下跪,口中跟着方丈念诵,共同祈祷金源平安吉祥,兴旺发达。整个活动持续时间长达一天一夜,任何员工不得中途退场。

事实上,黄如论对这种与佛事有关的仪式一直情有独钟,他相信这种虔诚的活动能给自己给家人给公司带来富贵和平安。黄如论的祖母97岁的时候,黄拉着祖母的手说,“祖母一定要活到100岁,一定要再坚持两年,两年以后,我给你摆100桌酒席,祝贺你长命百岁,如果您去世了,我也给你摆100桌酒席”。遗憾的是,黄如论的祖母没有能活到100岁,97岁那年不幸去世了,黄非常伤心,在家乡摆了100桌酒席,为祖母送行。1997年,黄如论又动用100万元资金,请来高僧诵经,超度已经离开人世的祖母,父亲母亲,以及黄家所有的列祖列宗,黄如论希望以这种仪式,帮助自己的先人上天堂,希望他们在天之灵安息,同时也希望先人能带给黄家后人无限的幸福与吉祥。

我们问起黄如论如此看重佛事的理由,他的回答也很有意味。黄告诉我们,他一直坚持对《易经》进行研究,并把这种研究运用到自己的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中。我们在与黄如论聊得正是热烈的时候,他的策划人员送来了一份楼盘说明书,黄如论简单地看了看,提出必须加上一段话。并写上了这段话的具体内容:

“易经曰:正向东南乃享三方之上风上水也,受之福禄寿喜之祈,及满门春风之果。因此,该设计形态效天法地,秉承中国传统天心合运,物物太极之理念,融现代科学之高端设计精髓,其布局脉理隐延,卦象主吉,利于住家剩息,聚财纳气,达物人两彰,天人合一之臻境”

无独有偶,我们在金源集团已经售馨的世纪城楼盘说明书上也看到了类似的广告文字,不妨也照录下来:

“中国古代哲学中有风水理论,融会了自然科学,美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内容,讲求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相生,以达到福禄寿喜的生活境界。印证世纪城在自然格局中的位置,负阴朝阳,背山傍水,加上风上水优越的自然条件,本就是一处无法多得的藏风聚气的宝地。”

从这些文字看,黄如论的确在处处运用易经的风水理论,事实上,他不仅用这些神秘的理论说服客户,而且当做自己决策的指南针。在选择房地产开发的地段时,黄与其他的开发商明显不同,刚进北京的时候,黄如论在半年内几乎天天看地形,好多看似兴旺的地段,黄如论却不感兴趣,而别人不感兴趣的地段,他却在反复琢磨。黄如论告诉我,世纪城以前是北京市有名的脏乱差的荒地,走进去两边都是坑坑洼洼,蚊子,苍蝇满天飞,黄如论来回走了几趟,连皮鞋都沤烂了。很多开发商连看都不看一眼,甚至市政府的规划都是考虑作为体育活动场所,并且存有争议,就这样一直搁置下来。黄如论经过周密的考察,认定这里风水好,果断决定把这里作为金源集团的开发地。在重庆,黄如论也是根据这样的思路来选择地址,刚开始,重庆方面的领导带着黄考察了很多看起来不错的地段,但都被黄否决,他自己带着几个人四处走动,最后在长江边一个很不起眼的低洼地段选定了一块地方,他要在这里建造五星酒店,还要建造全国最大的购物中心。

黄如论认为,这样的决策是一种企业战略与企业家人格的完美结合,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

黄如论的“管理”

有两件事可以看出黄如论的管理风格。

就在前不久,黄如论前往杭州考察。黄对此次考察非常重视,因为邀请他前去考察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一名曾经担任过中央领导秘书,之后下海经商的朋友。黄到达杭州,这位朋友极尽热烈欢迎之能事,用了一个车队来欢迎他,考察也安排得非常周到,处处显示出优雅的品位。但是黄如论的一位随行人员却有一点“随心所欲,自行其是”,失去了应有的礼节。黄如论对这个人非常恼火,认为此人的行为破坏了金源集团的整体形象。

单一地看这件事,也许只是得出黄如论一直把礼仪看的很重要的结论,但事实上,从这件事情出发,我们可以发现黄如论的人才观和管人的“技巧”。可以肯定,与所有的强权管理者一样,黄如论要求自己的员工学会服从,绝对服从是金源集团员工的第一准则。多年以来,只要新员工进来,金源集团都会组织系统的军训,同意员工的思想和作风,要求整齐划一。这种准军事管理完全强调人的群体性,忽视人的个体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群众”理念不谋而合,同时与马斯洛的个体价值实现理论背道而弛。

在金源集团首期管理干部培训班上,黄如论以《当领导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为题目,系统阐述了他的人才观。在黄看来,“开始没有正确的思想,结果就会不堪设想”,这样的话题,这样的观点,很容易让人想起毛泽东的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很多时候,黄如论对那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满意,认为他们有很多毛病,“他们以为自己和有知识就很了不起,自命不凡,自命清高,我很看不起这样的人,这些人是要栽跟头的”。黄如论只要有时间,都会去培训现场视察,“有的人行为散漫,有的人爱摆臭架子,有的人爱发空议论,有的人坐车抢座位,有的人在军训中甚至连队列都走不好”。黄如论告诉这些新来的员工,这样的不良习惯如果不改正,是适应不了金源集团的工作作风的。黄如论明确地告诉大家,“不要把学历看得太重,学历并不是绝对的因素,学历再高,如果没有正确的做人做事的思想。如果不能发挥所有的知识,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是没有用处的,”,黄如论提醒自己的员工,他从来不认为学历高的人就能做领导,自己小学学历,一样领导如此庞大的金源集团。

那么,黄如论究竟欣赏什么人才呢?对此,他也有详尽的论述。“我欣赏的人,就是能认真工作,敬也爱岗的人。我不管你们什么学历,我希望大家不要以为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如果你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那么将来你就起不了。你们的知识没有通过实践的检验,也没有通过历史的见证。不要觉得读了几本书就可以自鸣得意,耍小聪明。无论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国企业,担负重任的脚踏实地,真心实意的人”。黄如论忠告自己的员工,“人才本身就是一种相对模糊的概念,并没有一种明确的衡量标准。对企业而言,只有认同我们企业的核心理念,具有服从意识的人,才是我们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尽职便是称职,管用便是有用!反之,文凭再高,理论再好,不能为我所用,不能派上用场的,相对而言就是没用”。

黄如论的话语十分明白,在金源,服从就是天职,就象在军队,服从命令是天职一样。为了详尽地阐述这一理论,黄如论亲自撰写了《不换头脑就换人,不转观念就下岗》这篇文章,并要求全体员工认真学习。

另外一件事则与黄如论的家庭有关。

黄如论有个亲戚在福州混凝土仓库做保管员,工作不认真,马虎草率,结果造成了一千多吨水泥的帐目不清楚,去向不明。经过调查,黄发现其中有营私舞弊的嫌疑,于是主动提请公安机关介入,加大调查力度。并对部分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有几个人甚至被移交到司法部门。这名亲戚还是黄如论的长辈,他找黄如论求情,结果黄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

我就这件事情与黄如论展开了分析。首先,黄对这名亲戚的处理是应该的,其次,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不是这名亲戚的觉悟不高,思想不好,而是家族管理的弊端,是一种制度的缺失。显然,黄如论对这名亲戚的处理属于典型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属于片面性的,局部性的管理方法,而不是整体性,制度性的管理方法。事实上,黄如论也承认,金源集团一直沿用着家族管理模式,黄家几乎所有的成员都在公司生存,并且拥有一定的管理权限。黄如论的四个孩子都在管理的重要岗位,大儿子黄滔已经是总经理,黄如论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的孩子们也都在公司行使管理职能,几乎重要的管理岗位都还是黄家的人把持。在公司产权结构方面,黄如论并没有将公司的财产股权化,更没有启动一部分股权,让家族以外的高级管理人员分享。黄如论留着这些人才的办法主要是福利加住房,在金源,一个部门总经理,如果愿意在金源工作7年以上,并愿意签一份7年的劳动合同,一般可以分到一套住房。如果说还有什么留住人才的灵丹,那就是企业的文化精神和黄如论个人的影响力。

有意思的是,黄如论这样的管理结构并非金源集团一家独有。相当多的一批企业一直在沿用这种松散的人才管理模式,中国古语说的好,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太多的企业家相信,只要把企业建设好了,不愁找不到好的人才。黄如论更是喜欢朱熹的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来来去去的人才就是金源集团的“活水”。记得一位经济学家分析过这种人才管理现象,他认为中国最不紧缺的资源就是人,太多的人需要工作,需要生存,在生存压力面前,很多人会放弃自己的个体独立意志,去主动迎合企业的强权管理,而几千年的专制教育,又在人们的心灵结构中铸造了太多的奴性,因此,中国的企业家最不害怕的危机就是人才危机。

但是,如此管理模式给企业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明显的,比如黄如论,这两年,他已经意识到家族管理的弊端,开始扭转纯粹的家族管理模式,引进家族以外的人才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但我们看到,这些家族以外的管理成员大多担任的是一些技术管理部门的职务,而公司的决策,财务,市场等要害部门仍然牢牢控制在黄家手中。如此结构,带给黄如论的必然是事必躬亲,这么多年,公司的每一项决策都是黄如论自己拍板,几乎没有外力来影响他,一个项目启动,从楼盘的选址,到图纸的设计和审定,再到材料的购买,施工的管理和监督,都是黄如论一个人操持,每天,黄如论都要去工地巡视3次,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推敲,回来的时候,则是一身灰尘和泥水。面对我,黄如论也连连感叹,自己很忙,很勤奋,也很累。曾经有比较著名的企业研究机构和咨询公司提出对金源集团进行一些战略和管理架构的改造,结果被黄如论拒绝,他的理由很简单,“他们不懂得中国的具体环境,不懂得企业的具体实际,他们不过是纸上谈兵”。

黄如论的“为人处世”

金源集团的员工都知道黄如论最喜欢谈论为人的原则。有很多基本的为人原则,总是被他经常提起,要求员工做到。比如做人一定要孝顺,比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还比如因果报应,好人好报,坏人坏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等等。黄如论最喜欢引用古代人的话教育员工,给员工作报告的时候,大家会经常听到黄如论提到孔子,朱熹等名人的名言。黄如论告诉记者,黄氏家族的祖辈十分荣耀,在他的20代以前,黄家乃世界闻名的书香门第,先祖是宋朝名儒黄干。这黄干乃宋朝理学大师朱熹的得意门生,深得朱熹的赏识,并纳为朱门女婿。黄干的学识与官运也十分了得,官至知府,是个远近闻名的清官,而且,黄干为官之余,努力研修学问,为《四库全书》作者之一,如今北京大学图书馆,韩国,日本的一些图书馆都有关于黄干的理学资料。但到黄如论父亲这一代,家道完全没有了先人的书香,已经变成目不识丁的农民。黄如论小时候饱受贫穷之苦,衣不遮体,腹不裹食,也没有条件继续读书,小学刚毕业,即失学。

有意思的是,以如此低等的学业,黄如论居然成为文革时期写大字报的好手,小小年纪就参加到轰轰烈烈的造反运动中。许多年以后,黄如论回忆起自己的文革经历,他没有象众多知识分子一样控诉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相反,黄认为自己在文革时期学到了很多知识。所以,现在的黄如论还是认为,毛泽东时代的教育是一种儒家教育,一种革命传统的教育,而这些与文革有关的教育,日后竟然成为了黄如论管理现代企业的具体方法。

少年时代的三件事情让黄如论刻骨铭心。

第一件与衣服有关。文革时期,黄如论有一个大串联的伙伴家境不错,父亲是个副县长,因此他衣服总是比黄如论漂亮,也比黄多。他总是两天就换一套衣服,而家境贫寒的黄如论一共才两件衣服,这样的区别让黄如论十分郁闷,那时候,黄如论的最大的梦想就是象他的伙伴一样一天换一套衣服,并且能够通过衣服的光鲜去博得女性的青睐。

第二件事则是祖母的唠叨。黄的母亲长年抱病,是祖母把黄如论抚养成人,祖母看见黄如论到处乱跑,心中既爱又恨,经常不厌其烦地教育黄如论好好做人,要有志气,要对得起自己的祖宗,虽然祖母早已去世,这些教导至今仍然停留在黄如论的耳边。

第三件事则是20元钱。文革时期,造反派经常互相镇压,转眼,善于写大字报的黄如论也成了被镇压的对象。仓促之间,黄的叔叔给了他20元钱,让黄如论赶紧到100公里外的亲戚家逃命。黄在路上一路奔波,20元钱却不知去向。无奈,黄如论只好在外面过了一夜,气温很低,黄如论人又很瘦,差点没被冻死。第2天,黄如论又忍住饥饿,偷偷混上汽车,好不容易才到达亲戚家中。

在给金源的员工训导时,黄如论提到了这三件事,他说:“这三件事深深地告诉我,人不能没有钱”!黄的信念也由此产生,多年以来,黄都在质问自己,“能不能够冲破我祖辈的农民思想,能不能够不要再过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能不能够当一名干部,或者掌握一门技术,来出人头地?能不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打破旧世界,换取我幸福的家庭与成功的人生?”黄如论告诉我们,正是怀揣着这样的理想,自己才拥有了今天的金源集团“磅礴的成就”。

系统地分析黄如论的人生历程,上述经历对他的为人构成了重要影响。我们可以肯定,其一,遥远的家族书香渊源是促使黄如论自信的动力之一,他总是讲,做人要有气质,不清高,但是也不要猥琐,不草包。黄如论自己认为自己是个有富贵之相的人。他告诉我,去年,他带着一帮人去重庆考察,下飞机时,重庆方面来了几个领导迎接,在一大堆人群中,重庆的领导一眼就人出了黄如论,并紧紧握手。而在此之前,重庆方面没有一个人见过黄如论。黄如论说,是自己的气度让自己与众不同。其二,文革时期的造反经历使黄如论养成了破旧立新的勇气,当太多的人在文革中遭受劫难,家破人亡,黄如论却形成了自己的行为方式,黄如论的身上,汇集了自文革以来最经典的人生变迁和黑色幽默。在这样的意义上,黄如论是十年浩劫奇怪的既得利益者。其三,少年时代的贫穷促成了黄如论对财富无比的渴望。所谓穷则思变,如今的黄如论摇身一变,成为了我们这个年代为数不多的超级富豪,成为了北京城里赫赫有名的房地产大佬。

与为人原则一样,黄如论的处世方法也是一项传统的风景。他曾经将他的处世原则总结出来,并就此对金源的全体员工宣讲,希望他们也掌握一些“黄氏处世技巧”。黄如论告戒员工,要懂得方圆,意思是做人有方有圆,外圆内方,或者外方内圆;要懂得舍得,正确看待得失;要宽容;要能屈能伸;要有境界;还要分清主次。正是这些中国传统处世哲学技巧,帮助黄如论走到了今天。

与黄如论交谈,我们百感交集,很多时候,看着黄如论略显憔悴的身体,他长者一样慈祥的目光,听黄如论细数他的历史,他的观点,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传统的中国式的父亲,他白手起家,满世界奋斗,他比任何人都知道这个世界的构成,总是在压制自己的个性,尽量去适应别人,他希望自己把任何事情都做得最好,他孝顺,而且忠字为先,他把所有的苦和累都包揽给自己,他还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所谓父望子成龙,他克勤克俭,以身作则,教子有方。但同时,他又没有理由的拒绝新生事物,固守祖宗流传下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的,黄如论就是这样一位父亲,在我的采访快结束时,他的脸上的笑容挥之不去,那是因为我们提到了他的孩子们。黄如论告诉我,他对孩子的严厉非常有名,长子黄涛读书的时候,因为身体有疾,打电话让父亲派车接他,结果被严厉的父亲拒绝。父亲的理由很简单,如此小疾,都战胜不了,将来怎么能做大事?如今的黄涛,已经成为金源集团的总经理,而且被父亲十分看好。看来黄如论多年的严厉没有白费,儿子已经成为他的得力助手,成为他的骄傲,他十分自豪地对我说,孩子们有出息,没有学坏,这是他最大的快乐。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