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滚动 >

眼光或许才是去哪儿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时间:2014-03-20

眼光或许才是去哪儿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标题内容的感悟,其实来自于一次偶然的论坛闲逛和随后的一场很自然而言的反思。关注行业这么久,业内朋友们对于去哪儿的印象一般都会聚焦于“技术”。没错,作为一个标准的技术型企业,去哪儿的看家本领绝对在于理性思维和技术实现,然而,从整个行业角度来看,这些讨论或许都有些过于纠结于“细节”了。

我认为,去哪儿能有今天的的行业地位和良好的发展预期,其对于行业发展布局的前瞻性,才是这个企业最具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欲知详情,各位看官且听俺娓娓道来。

就在前几日,笔者在美国知名投资者论坛闲逛时,一篇题为“WhyTripAdvisor Should Consider Acquiring OpenTable”的分析文章吸引了我的注意,坦白地说,此文中的这个假设,笔者也曾在和业内朋友们的闲聊中多次提及,仅仅从业务布局角度来看,TripAdvisor和OpenTable的联姻对双方的好处在于:业务与构架的互补+战略的远期布局。

对于TripAdvisor,我想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作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社区,TripAdvisor为用户提供旅游信息、酒店评论、索引、房价比价搜索等服务。然而TripAdvisor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为用户旅行参考提供了一个“入口”,却没有打造出一个合格的“出口”。用户在TripAdvisor上确认了旅行目标之后,预订及支付环节必须要跳转至其他网站进行操作,这样一方面造成用户不得不跳往一个或许并不太熟悉的网站做订购,一方面TripAdvisor本身的用户消费倾向与习惯等大数据积累均无法用于下一次的推广邀请。

有意思的是,OpenTable特有的REB系统正好能在以上两个问题上为TripAdvisor提供帮助,通过该系统,用户“了解—选择—支付”的全过程都只需在一个平台完成,这样在保证了优质体验连贯性的同时,也能为用户屏蔽不少潜在的支付风险,长期来看,更有利于促进更多订单的生成。

话说到此,我们就可以回到正题了,这样一个于“互联网科技高地”美国正在热切讨论的话题,其实我们国内有人在两年前已经着手践行了,而且,两年后的今天,项目已经具备了相当大的规模,这家企业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去哪儿(TripAdvisor+OpenTable)。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大量的旅游交易发生在线下,市场分散程度过高。那么对于更广阔、分散的线下市场,去哪儿网早在两年前就选择以一种中间页的形式SaaS服务(类似于REB系统)进入渗入,以为供应商提供IT解决方案来帮助线下供应商转战线上。

目前来看,通过中间页在去哪儿网预订机票、酒店的体验与在OTA预订的体验已经毫无差别,标准化的预订页面,完整的支付流程、无需跳转至第三方网站。用去哪儿网CEO庄辰超的话说:“这方便了消费者,过去需要学习、适应不同的OTA网站,现在不需要了,只需要面对去哪儿网。”

从某种角度讲,去哪儿营造了一种生态系统:去哪儿网本身并不提供服务,但是却通过平台规范和监控代理商服务。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去哪儿手机无线端的预订,现在看来,也深深受益于此种模式的开发。

所以,我们回来说去哪儿的“眼光”。试想,如果两年前的去哪儿没有做开发saas的这个决定,现在的去哪儿或许在份额上仍将无法和携程相提并论,且一定会在无线端上处处遭遇制约,而绝不会得到今天市场份额持续增长及在无线领域如鱼得水的结果。

再放开去说,正是去哪儿在无线领域相比携程提前两年的战略布局,造就了今日去哪儿旅行APP的行业霸主地位。而携程从年初开始正在全力执行的“牺牲利润换市场”策略,亦是去哪儿近年来的一贯主张。可以说,去哪儿的“眼光”,不仅收到了来自于市场的丰富反馈,更赢得了对手的群起效仿。

基于此,笔者现在再想到去哪儿的时候,“技术”一词已经不会再机械性地出现于脑海,因为那说到底终究是在讨论战术而忽略了战略。但无论如何,当你总是能走在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前面,则意味着所有希望的大门都将会被你首先打开。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