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金融 >

互联网金融反击枪声或12月响起 民生推出电子银行卡

来源:时间:2013-11-21

互联网金融反击枪声或12月响起 民生推出电子银行卡。

眼看着充斥在各大媒体理财版面的“各种宝”将投资者的活期存款吸引过去,银行坐不住了,“反击”的枪声可能在12月响起:届时,民生银行将推出一款新型电子银行卡,将活期储蓄与货币收益挂钩,预计年化收益在5%左右。


活储收益5% 同类产品升级版

据悉,民生银行正携手民生加银、汇添富两家基金公司,将依托民生银行平台推出一款新型电子银行卡,届时可将活期储蓄与货币收益挂钩,预计年化收益在5%左右,目前已进入封闭式内测阶段。

来自民生银行内部人士的消息称,该卡为非实体储蓄卡,跨行转入和转出没有任何费用,亦支持随时取现。

尽管没有更多有关产品的细节,有分析人士根据其直接将活期储蓄对接货币基金,且支持随时取现,判断该银行卡将延续线下消费功能,形成与余额宝差异化特点。

据记者了解,招商银行之前推出了“溢财通”的类似理财服务。客户开通“溢财通”功能后,招行系统每天检查账户余额,如日终处理时账户余额高于客户设定的保留余额,则高出的资金由银行代为申购与其关联的货币基金,该部分资金享受货基收益。

记者致电招行理财经理获悉,“溢财通”目前对接招商和汇添富两家基金公司旗下货基,且赎回方面招商货币A支持T+1,汇添富则需T+2;如需“快速赎回”(T+0)则需按照贷款利率支付相应费用。

“如果民生银行的新银行卡支持随时取现,这将是目前同类产品的一个升级版,依靠其便捷性和高收益,或将引起活期储蓄投资者的兴趣。”分析人士表示。

此前,汇添富在业界首家推出“现金宝”业务支持24小时取现转账、还信用卡等功能,与民生银行推出电子银行卡的思路不谋而合。

“与其让别人来革我们的命,不如我们革自己的命”

银行将活储对接货币基金,并许之以5%的高收益诱惑,直观上看是在动摇自身的存款。

“活期利率0.35%,一年定存3%左右,如果存在这张银行卡里的钱既能享受5%的高收益,又能向活期储蓄那样保持最好的流动性,对于‘活钱’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分析人士表示。在其看来,这无异于银行在劝活期储蓄客户将钱“搬家”去买货币基金。

然而从更大的格局上看,无论银行是否“劝”,储蓄搬家似乎已成为趋势。

央行近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今年10月,我国住户存款减少8967亿元。舆论认为,尽管银行“失血”的主因仍系季节性因素,但随着理财渠道多元化,“存款搬家”将成为常态,银行的“存款安全”将面临更大压力。

“特别是在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的裹挟下,银行们不再高枕无忧,资金流向高收益的产品是必然趋势。”上述人士表示。

沪上一基金公司人士表示,民生银行的第一步,虽然最初可能会让自身活储转化为货基,但一旦赚钱效应出现,则会吸引资金从其它银行流出。除了销售基金等表外收入,更多的客户沉淀也将打开民生银行理财账户的增长空间。

“与其让别人来革我们的命,不如我们革自己的命”。民生银行人士表示,目前电商与基金推出的此类产品体量还不大,但其对银行活期存款的冲击以及对银行盈利模式的颠覆已初露端倪,银行必须快速做出反应,借助银行的公信力及专业性巩固与客户之间的联系。

中小银行的蝴蝶效应

“我们最近也在跟几家城商行谈相关的业务。”闻及民生银行新推银行卡,沪上某基金公司人士对记者如是说。

这与记者了解到的部分银行的态度不谋而合。

“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多银行同业都感受到了压力。”某股份制商业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据其透露,在民生银行拟推出相关业务的同时,其实也有部分城商行准备开展类似业务。

“走在前面的人自然有先发优势,看余额宝就知道了。”上述人士表示:“我们也想抢先做类似的业务,把别的银行的钱吸引过来;落后就被动了。”

需要指出的是,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银行对相关业务是既有兴趣也有顾虑。

“活期存款是银行获取低成本资金的最大来源,基于活期存款开展的业务,往少了算,银行至少都能赚3个百分点的收益。”上述银行人士表示。

然而一旦银行放弃活期存款的形式,将大量活期存款转化成为货币基金的形式,那么银行顶多只能赚取一点代销手续费等管理费用。“从目前看,银行代销基金,股票基金可以赚约1.5%的申购费,债券基金大约是0.6-0.8%的申购费,而货币基金只有管理费用,这部分收益大约在千三、千四的水平。”

因此,即便银行想开展相关业务,仍要考虑获取资金成本和所赚收益之间的得失。“这样做的后果,很可能是资产增多了,但是资金成本却陡增。”

“如果向零售客户推这个产品,就等于说将活期存款转化为了协议存款,负债成本反而更高一些。最好是能够依托产品,将其他银行的活期存款吸引过来,渠道也是个问题。”另一位银行人士表示。

也因此,这项业务的吸引力对于大行而言并不大。“只有城商行等小银行可能会做,因为他们存款本来就少,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剑走偏锋也可能获得不错效益。”

它山之石:从存款到货基的转变

事实上,无论是互联网金融的爆发,还是银行的反击,针对的都是体量巨大的银行存款;而与之对应的投资品种则是货币基金。

近年来,随着T+0的实现,货基发展如火如荼;尤其是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其认知度达到了一个新境界。而翻看成熟市场货基发展史,当下国内货基或许正处于爆发式增长的前夜。

七十年代末,美国连年的通货膨胀导致市场利率激增,国债和商业票据的收益率都超过了10%, 远高于银行存款,这样也就持续的刺激投资者不断的把银行存款转投入货币基金,使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众禄基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1977年货币基金规模还不足40亿美元,到了1982年200多家货币基金总资产达到了2400亿美元,在五年内增加了60倍,并在总资产上超过了当时股票和债券基金规模的总和。

2001年,货币基金总规模达到了2.2万亿美元,这种投资工具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据统计,近一半的家庭持有货币基金,占家庭短期金融资产约20%的份额。

“中国当前与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的情况极类似,已经形成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倒逼机制,这意味着中国的存款利率市场化将加速,当前是货币市场基金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东方证券分析师金麟表示。

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货币基金规模为5754亿份,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比起美国近3万亿美元的规模,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如果计算人均持有货币基金量,那差距将成倍扩大。相比之下,我国银行存款人民币14万亿元,意味着货币基金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热门推荐

图说财富

最新报道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