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政经 >

专家热议:搭建投融资平台 探讨文化金融发展模式

来源:时间:2013-11-10

专家热议:搭建投融资平台 探讨文化金融发展模式。

如何让文化产业在现代金融的助力下成为未来的支柱性产业,如何让金融业依托文化产业进而促成自身业务与服务的战略转型,成为当前政府、业界和研究机构所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政策指引下,文化金融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但是作为全新的、亟待开发和规范的领域,文化金融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近日,北京中传文化金融产业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中国文化金融高峰论坛”,来自文化产业、金融业界的专家、学者和资深人士就文化金融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艺术品质押融资实务、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实证案例等课题展开讨论,以期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为文化金融寻找发展的路径与规律。

主办方北京中传文化金融产业研究院是中国文化传媒集团与包商银行在部行合作框架下,共同打造的民办非企业公益性研究机构,致力于多元化、多层次信贷产品开发和创新,以及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机制的研究,是集学术研究、产业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新型综合性学术创新平台。论坛上,包商银行副行长侯慧聪表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取决于金融支持的力度、强度和广度。论坛以文化金融的一方——金融业为切入点,从金融视角看金融业如何突破传统业务与服务范围的局限性,为文化企业提供信贷、咨询、发债担保或参与直接投资等全方位、系统化的金融服务,结合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等方面的最新动态,探讨金融视角中的文化产业现状、发展以及文化金融融合等问题,论坛对此的探讨将对文化产业打通融资瓶颈,创设政、研、银、企协同创新平台起到积极的作用。

文化金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王德恭(北京中传文化金融产业研究院院长)

从整体上讲,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的金融举措与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还有极大差距。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品种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文化企业的体系化、链条化、一站式纵深金融配套服务,多元化、多层次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文化金融仍然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因此,文化产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着我们必须在其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具有前瞻性的创新。
文化金融这一提法,对于多数人来说依然比较陌生。自2010年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出台以来,各级文化部门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尤其是部行合作机制确立以来,通过推动银行的文化信贷产品创新,进行了保险、债券等一系列试点工作,为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题搭起了平台。在一定意义上讲,文化金融已呈现出蓄势待发之势。因此,文化金融概念的提出以及全产业链服务体系的搭建,不仅是破解目前文化产业投融资难题的一个新突破口,更是全面推进金融创新工作的切入点。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和包商银行联合发起成立的北京中传文化金融产业研究院就是以此为背景,为了促进文化金融事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中小商业银行必须走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之路。而文化金融产业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这是因为,第一,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第二,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现实需要。第三,我国持续增长的文化消费的迫切需要。
现在,留给我们的选择不是该不该干,而是怎么干、如何干的问题。严格地讲,到目前为止,真正介入文化产业的商业银行并不多,而且在思路上还只是小打小闹,停留在单纯的信贷模式上,远远没有达到文化金融的高度。根据包商银行李镇西董事长的规划,包商银行将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新型产业运作模式打造文化金融服务集成商。产,就是组建文化金融事业部和文化艺术交流交易平台来打通文化金融产业链;学,就是积极培养文化金融领域的专门人才;研,就是通过设立研究院对文化金融产业进行前瞻性、战略性系统研究。在制度架构上,包商银行将打造一支文化金融资深专家服务团队,为文化企业提供全方位、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将致力于文化企业创业和小微文化企业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打造文化产业专营支行,开辟绿色通道快速审批和多元化贷款申请渠道,以满足文化企业融资需要。

文化企业投融资模式的探讨

陈少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现在大家都在探讨金融怎么能帮助文化产业。在我看来,金融业做的是锦上添花的业务,不是雪中送炭的事。那么,文化产业与金融能实现共赢吗?文化金融能否形成产业,是否有自己的商业模式?
我认为,文化企业有4种可能的投融资模式或者做大文化金融的模式。首先是贷款模式。贷款模式的第一种类型是普通贷款。由于文化资产具有轻资产、难评估的特点,所以这种模式在文化企业中几乎很难行得通。第二种类型是特殊贷款。银行给艺术品的抵押贷款可以通过专业的金融机构来做,银行只需要判断它的风险和承受的范围。第三种类型是特殊融资。投资公司通过银行的帮助做艺术品理财,目的不是把艺术品卖出去,而是通过信托理财去融资,交易中的风险由投资人自己承担。第四种类型是股权的融资模式。这种模式较为健全,但是,做文化企业的千万不要与做基金的形成“对赌”,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增长。
第二种是投资模式。关于投资模式,第一,建议银行成立银行基金,可以委托相关机构做专业的投融资。我个人比较倾向创业投资,因为现在的好多基金是盯住上市企业在融资,而成熟企业的价格又太高,所以,我认为创业投资更有前途。但是创业投资不是孵化,相对而言,现在的孵化模式只提供物理空间,而文化企业需要的是一个商业模式,不需要物理空间,因此做孵化的同时,还要帮助文化企业去融资,然后再探讨商业模式的问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孵化和创业相结合的模式。第二,是对艺术品的收藏和投资模式的建议。目前国内的艺术品公开交易税收高,因此很多人不做投资而做收藏。如果以收藏为主,艺术品市场就会渐渐消失,更谈不上税收,所以建议相关部门降低艺术品的税收。
第三种是企业并购及其金融服务模式。我认为并购是文化高科技企业成长的最有效模式。并购本身就是一种资本市场,不只可以并购业务,还可以并购资产包。
第四种是合作模式,即深化产业与金融紧密度的模式。合作模式可以是品牌入股项目,也可以共同投资或相互投资来实现合作,比如将来的文化产业园,不仅做一个物理空间,还可以通过金融服务或对入园企业的投资实现文化产业的发展。

金融在艺术品产业链中发挥重要功能

徐永斌(中国艺术品资产共同市场秘书长)

随着艺术市场的迅猛发展,艺术品资产化、金融化发展趋势明显,介入艺术领域的金融机构随之迅速增加,金融资本进入艺术产业,将艺术品变成一种投资品,实现金融资本与收藏、艺术品投资的融合,艺术资源变为金融资产。借助金融工具和手段,艺术品正以各种方式被“金融化”。
不过,艺术与金融的对接在中国刚刚开始,艺术品金融化的实务运作无疑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与金融的创新实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艺术品金融化是大资本的介入,是新理念的融合,是艺术市场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艺术品产业链中,金融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功能。首先,艺术品金融化大大降低了艺术品投资的进入门槛,使得艺术品投资市场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迅猛发展,2010年至2011年中国艺术品基金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便是佐证。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资本的多元化投资需求,也满足了日益增长的金融化需求。其次,带来艺术市场以及中间产业的繁荣发展。因为市场需求增加,艺术品交易量大大增加,拍卖公司生意火爆,画廊、经纪人、艺术评论人、艺术品鉴定人、艺术媒介等相关业务都会活跃起来。第三,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应运而生。拍卖目前是我国艺术品交易的一个主渠道,次渠道就是画廊和坊间私下交流。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的主要功能和前途就在于搭建文化公司、画廊、个人收藏者和机构的交易服务平台。第四,是会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要建立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都需要更多的资本进来,而且让资本能够在资源整合、产业整合、市场激活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国内艺术品市场的火热吸引着大量资金从楼市、股市流入的时候,随之而生的是如何让艺术品顺利变现的难题。当个人或企业遇到资金困难时,将其收藏的高价艺术品委托给拍卖行进行变现,往往需要较长的运作周期,还要承担流拍的风险,因而,业界热切盼望能用艺术品作质押获取贷款,打通艺术品自身面临的资金变现瓶颈。由于缺乏正规金融机构的介入,艺术品市场上大量的融资需求只能以地下融资和民间融资的方式来解决,这大大限制了艺术品市场的发育和规范发展。

银行艺术品质押融资的模式选择

魏鹏举(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目前,国内外艺术品金融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在艺术品基金、艺术品质押、艺术品银行等艺术品金融活动中,银行都可以参与并在其中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关于银行艺术品质押融资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质押艺术品所有权,这是最常见的,也是最容易接受的模式。
二是质押艺术品使用权,目前,国内尚无银行开展艺术品使用收益权抵押融资的案例。
三是质押艺术品版权,版权质押是权利质押的一种,版权质押融资的基础是质押艺术品的财产权,但质押艺术品往往在质押之时还没能完全实现其财产价值,再加上无形资产变现能力的不确定性,使得艺术品版权融资有可能存在失败的风险。
四是基于艺术银行的质押,这是一种综合模式,艺术品被抵押给艺术银行后,可以将这些艺术品借给博物馆或私人机构做展览,让艺术品流通活起来。
除此之外,还有对艺术品抵押权证券化理论的初步探讨。艺术品抵押权证券化的理论基础在于证券发起人缺乏资金和大范围的市场流动性,但又具备产生可预期现金流入的能力,通过将资产兑现风险与收益要素分离后重组,将现金流“真实销售”给一个远离破产风险的特设机构,再由这个机构发行该分离后重组的艺术品证券化产品,并以预期产生的现金流入作为支撑的证券化过程。

重视文化金融的业态特征与发展路径

西沐(中国政协文史馆西沐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金融的战略地位之所以被凸显出来,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文化金融担负着文化资源系统化→文化资源资产化→文化资源金融化与证劵化这一基本路径的构建与实现。
作为一种新的业态形式,文化金融业态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资源的新特质,特别是资源的非标准特性、复用性、消费过程的增值性、价值的复合性、环境的友好性等,是新业态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特质;价值链条的独特性特质,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资源的系统化→商品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劵化这一价值传递链条;成长机制特质,取决于需求的规模与业态成长规律,特别是需求的个性、多样性与业态的大众化、规模化要求对成长机制的内在要求;动力机制的高端性特质,文化金融是在金融业务不断综合化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其动力机制的形成是一个文化、金融与产业动力机制整合的过程;业态聚合力特质,表现在业态的复杂性与融合能力强,新业态需要在产业体系中生长,并高度依赖产业支持体系;文化金融的创新对政策的敏感与依赖性较强的特质;资源的流转及金融化对平台化的依赖程度在增加的特质。
新业态的基本特征使我们认识到,要关注文化金融发展的战略路径:一是文化金融产业在研究中创新及在创新中研究的互动状态,其实质就是实现对新资源价值发掘能力及对新资源进行有效配置能力的提升;二是认识文化金融业态的系统结构,把握文化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与规律。文化资源必须要经过相应的科技支撑与转化,才可能与相关产业基础与要素的支撑相对接,并经过产业平台体系、结构与内容相融合,才可能形成不同形式的产品或服务,并最终形成文化或文化金融产品的最终消费。三是重视新需求、新科技的出现而带来新业态生长极的出现,当下不断兴起的平台化加互联网技术式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四是关注金融政策中文化金融产业政策的地位与独立性,特别关注文化金融风控体系的构建,关注文化金融风险结构化问题的解决。

搭建文化与金融结合的平台

陈晓晨(天津文化产权交易所总经理)

2010年,我看到艺术品份额化产品即将上市的信息,也看到了其交易规则和方案,那个时候金融圈的朋友们也在议论和探讨这种模式,当时第一感觉就是这个产品的设计存在重大缺陷,不像一个投资的产品,而更像是一个投机的工具。但这并不是说艺术品证券化本身有问题,而是其实际操作过程中具体环节设计有问题。后来实践证明,其存在确实并不是很长。
也就是其产生争议的时候,我开始筹备天津文化产权交易所,2011年正式成立。我认为文化产权交易所就是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的平台,这里包括各种文化产品、项目、信息、人才和创意,以及各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的资源,金融服务就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从产权这个角度来讲,包括股权、债权、知识产权以及物权(实物资产)四项基本权益。当文化产业引入产权概念后,我发现文化行业给产权这个领域赋予了更大的范围。除此之外,我们要做一个版权交易的平台,版权(著作权)属于知识产权的范畴;同时,文化物权的范畴也比传统产权中物权的范围更大,包括艺术品、工艺品、收藏品、文物等。除了以上提到的几项权益之外,文化产权的范围还包括广告、会展、旅游、体育赛事、文化演出等,它们都属于文化产业的领域,没办法单独通过几项权益来鉴定文化项目。而无论哪项权益的交易与转让都离不开金融工具提供的服务与支持。所以,我们目前在搭建4个平台: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文化版权交易平台、文化项目与文化产品交易平台、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转化平台。总的来说,天津文化产权交易所就是在搭建文化产业资源整合与服务的平台。

建立文化金融交易所很有必要

雷原(西安交通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院长)

文化金融属于虚拟经济的一种,大凡事物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坚守原则,即不宜过度。虚拟经济一定要包含一些实体经济的成分。因此,文化金融的发展要按以下两个步骤走。
第一步,在全国确立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金融交易所,比如天津、上海、深圳、西安、福建等。与此同时积极发展会员单位,很多未能列入代表性文化金融交易所的地方交易中心或交易所可以转变为交易所的会员单位或者成为交易所的中心会员。此外,还要促进银监局、证监会允许信托投资公司、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开办文化金融业务,加盟文化金融交易所成为会员,快速发展文化艺术品份额化,文化艺术品信托收益凭证、文化艺术品抵押贷款等业务,同时完善结算交割体系。
第二步,在稳步发展国内业务的基础上,在代表性交易所中选择一两家开展对外业务。

热门推荐

图说财富

最新报道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