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商业 >

争论能不能厘清大数据时代的隐私边界

来源:时间:2013-07-12

争论能不能厘清大数据时代的隐私边界。

围绕着前一阶段大洋彼岸的“棱镜门”事件,关于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话题就一直在争论。回头看看国内,每经和360也正要打算对薄公堂。从今年二月每经做了一系列对360的批判报道开始,《每日经济新闻》和360的攻防战就开始了,随着《360棱镜门》系列报道的发布,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商家和媒体的论战值不值得暂且不论,在国内对于网络隐私这件事情本身,就有极好的教育和样本价值。

互联网到现在还没有很多明晰的界限,法律法规都无法确定,很多事情也在合法和违法的模棱两可的边界上摇摆。但随着大数据的重要程度与日俱增,个性化服务成为“大数据”应用程序的巨大魅力,这对一些公司、实验室和政府机构来说,数据已经被捧为21世纪新型“石油”或“黄金”.“大数据”行业巨头们的某些不经意行为,就会对数以亿计的网络用户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人们对“数据暴力” 可能会被滥用也表示担忧。

过去我们常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但在今天的大数据时代,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日益增强,互联网上到处印刻着生活和工作的痕迹,个人隐私泄露的危险大大增加。这正应了网络法律专家丹尼尔·沙勒夫在《隐私不保的年代》一书的话:“网络并不像我们希望的那么美好,它如同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呈现出青春期特有的狂野特质:莽撞、任性、无畏、不受约束、不计后果……”面对个人信息面临风险的现实,保护个人隐私,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已经刻不容缓了。

对于此次每经和360的对掐,不管谁背后站着哪些人,这个架要好好看下去。因为海量的用户隐私数据,对于企业来说,最大价值就是可助其实现最方便、最快捷地商业价值挖掘,并因应开发出相关产品,甚至可以比用户更了解用户。到目前为止, 外人无法知道360为何未经用户同意而擅自收集用户隐私数据。各种机构评测中获得的相关产品安全认证,也因为其与评测机构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本来能用来自证安全和清白的各类产品安全认证证书,也褪色颇多。从技术角度看,掌握个人隐私向来是诸如杀毒软件、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的 “原罪”问题,这也向来是业界与大众的关注所在。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数据将在互联网上、在云端。如何保护和适度利用这些数据,为用户提供一个有隐私的相对安全的网络环境,无疑是全球各国、产业界以及各大互联网企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隐私窃取的投机模式就像一场亡命的赌博,赢了市场份额,却容易输掉了一个企业的“良心”. 对中国企业来说,采用更多的信息安全产品只是维系数据安全的第一步,拥有更加严谨的保密意识才是保证数据不受侵害的根本。清理各类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的信息,依法打击各类网络信息犯罪活动,固然是维护网络正常秩序的有效手段。但更重要的,是在制度建设层面持续给力,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保护个人隐私的长效机制。真理越辩越明,每一次争论都是我们离真相更近一步的机会。多数人也都在关注和支持着《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和360争论的继续,继续进行深挖彻查,让更多真相公诸于众。

在日益开放的网络时代,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在舆论上一招取胜,双方的持续争辩只会让真相逐渐显现。不管怎样,围绕网络此系列安全事件的纷争和诉讼,将会带给大众网络安全方面的科普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防卫意识,想在网络安全领域浑水摸鱼的企业将会越来越失去用户的信任。正如《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吴伯凡所言:这场“战斗”对于广大不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用户来说,或许是有益的。在此基础上,更多媒体与企业一起来探讨网络空间的隐私权及其相应的规制问题,也将会更有价值。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