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公司 >

广州基金“两个回归”深耕本土 用三年时间推50家广州本土企业上市

来源:时间:2017-12-30

广州基金“两个回归”深耕本土 用三年时间推50家广州本土企业上市。

12月27日,广州轨道交通产业投资发展基金(有限合伙)(下称“轨交基金”)在广州召开第一次投决会,通过了投资广州铁科智控有限公司的议案,轨交基金拟投资占股30%。

轨交基金总规模100亿元,由广州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广州基金”)旗下广州汇垠天粤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汇垠天粤”)作为基金管理人,联合广州地铁集团、广州万宝集团、广州广日股份、广州白云投资基金、广州建筑集团和白云电气集团等作为投资人共同发起设立,首期规模20亿元。

所有这一切,都与广州市政府今年对广州基金提出的“两个回归”要求——支持广州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广州基础建设投资——一脉相承。在先后成立四只百亿行业基金基础上,与广州金融办、广州市工商联合作,用三年时间推50家广州本土企业上市,实现产融结合、脱虚向实,做强做大广州金融版图。

百亿基金支持IAB战略

据左梁介绍,轨交基金虽然启动不久,但已经做了丰富的项目储备,其中包括全国各地优质项目68个,并建立了《轨交行业投资图谱》、《新三板轨交项目库》、《轨交国产化待突破项目库》等一系列子库。而出资人的雄厚实力,也为基金发展提供了持续支持,未来广州轨交基金将实行“1215”战略,即力争投资轨交上下游优质项目100个,培育20家以上代表轨交行业领先技术水平的创新企业,合作壮大10家以上轨交龙头上市公司,吸引50家优质轨交企业落户广州。

百亿轨交基金,仅仅是广州基金发挥资本纽带作用的其中一例。在素有花城之誉的广州,围绕市政府大力提倡的IAB(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战略,广州基金已花开四朵。

根据广州市政府今年10月发布的《广州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为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探索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模式,广州将聚焦IAB重点产业行动计划,围绕八大重点领域加快实施八项重点工程。轨道交通正是八大领域中智能装备及机器人的重点产业之一。在此背景下,为支持将轨道交通打造成千亿级支柱产业,轨交基金应运而生。

早在今年8月份,广州基金旗下广州市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新兴基金”),即联合广州市无线电集团旗下广电平云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设立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金。基金规模100亿元,以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实现广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全价值链发展为目标,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聚焦产业关键环节、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下游投资布局。

紧接着,新兴基金又与益普资本(香港)有限公司及广州开发区产业基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设立了规模同样是100亿的冷泉港(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基金,旨在促进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同月,广州基金子公司广州市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基金有限公司(下称“工业基金”)曝出计划,拟与中国联通共同发起成立广州物联网产业基金,规模100亿元,主要投向智慧制造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相关产业。

据广州基金常务副总经理董轶哲介绍,除上述四只大型基金外,广州基金还与蓝盾股份、纳兰德资本共同发起设立软件与信息技术产业并购基金,总规模8亿元,围绕上市公司的产业布局,开展对软件与信息技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并购业务;与佳都科技共同发起设立佳都科技人工智能产业并购基金,首期规模10亿元,主要投资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领域。

“两个回归”深耕广州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地引进来。引什么?资源、信息、产业、技术。”谈及“走出去”战略时,董轶哲特别强调,广州基金的根本使命是服务广州本地经济,走出去是为了引进资源,开拓视野,取长补短,是手段而非目的。

以国新基金为例,截至目前,基金已过投委会项目8个,拟投金额110亿元;已投项目2个,已投资金50亿元;广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金项目通过立项,将于近期投决。

不久前的12月6日,首期规模100亿元的中粮优化产业基金落户广州,广州基金持有基金管理公司40%股权。分析人士认为,该基金一方面带动央企相关金融板块落户广州,另一方面有望引导广州资本投资央企,分享改革红利。接下来,广州基金还计划携手清华金融科技研究院成立广州“产学研基地”,与国开城镇基金深度合作,挖掘城市建设更新方面的市场空间。

所有这一切,都与广州市政府今年对广州基金提出的“两个回归”要求——支持广州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广州基础建设投资——一脉相承。

据统计,自2017年以来,广州基金旗下的广州科技金融创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深入落实“两个回归”精神,共计投资11个广州企业(项目),投资金额17亿元,吸引6.13亿元资金入穗,共在广州成立了5支基金,总规模31亿元。汇垠天粤吸引31.86亿元资金入穗,共在广州成立了5只基金,总规模50亿元。

城发基金在原已投入60亿的基础上,将总计100亿元支持广州铁投集团项目建设;落实200亿元投入市交投交通基础设施集团项目;发起设立基础设施资本金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

“按照‘两个回归’的要求,我们提出了三个‘立足于’: 立足于广州产业转型升级,立足于广州基础设施投资,立足于广州基金下一步的发展,做强做大做优。”韩颖说,“其中,前两点是后一点的前提,离开了服务广州经济,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

“3·50”计划

正是在这一思路下,“3·50”计划出炉了。

所谓“3·50”计划,简言之,就是在前述四只百亿行业基金的基础上,与广州金融办、广州市工商联合作,用三年时间推50家广州本土企业上市,实现产融结合、脱虚向实,做强做大广州金融版图。

“我们平时谈政府型基金市场化运作多一些,但从另外一个角度,基金的市场业务如何紧贴政府和政策,更需要仔细琢磨。”董轶哲认为,四只百亿基金都能很好地体现“政策性基金以市场化手段来实现”的思路,问题在于,广州基金手头已经募集到的一些资金,如轨交基金、国新基金等,这些钱该投到哪里去?最终的成果以什么方式体现对广州经济的支撑?“我们想通过这些基金,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培育50家上市公司,这就是我们内部提的‘3·50计划’。行业基金的成果,就体现在这50家上市公司上。”

令人关心的是,一家政府主权基金,怎样在做好政策性本分的同时,控制好市场运作中可能的风险?国有资金在完成政策使命之后,该如何做好市场化的退出安排?

2014年,广州基金逐步将经营业务下沉到各子公司,在集团不负责具体业务的情况下,为做好风险管理,构建了“子公司风控+集团稽核”的多层次风险管控模式——各子公司设立风控部,负责法律审查、财务咨询、风险防控、项目监控,把好“事前关”;集团设立内审稽核部,重点就大额投资决策、资金调拨、业务担保等方面存在的流程瑕疵和潜在风险提出审计意见,并反馈子公司改进完善,把好“事后关”。同时,集团向子公司委派内审、财务负责人,实行垂直管理。而接下来,“专业化、阳光化、扁平化”将成为新的关键词,在不影响商业秘密的前提下,所有投资项目都会展示在互联网上供人监督,同时全面清理冗余的层级架构,适度收权,在广州基金集团层面成立大投决会、大风控委员会。

对于几只专项基金的退出渠道,广州基金亦有安排。“我们现在计划设立的几只基金,49%是国有的。“董轶哲说,”我们的想法是,三年之后,49%当中25%给所投企业的管理层做回购,前提是基本达到当时的IPO条件;12%在自愿的前提下卖给基金管理人,这也是对他们卓越眼光与有效管理的回报;另外12%给到参与这个基金的社会资本。”

“作为一家地方政府基金,我们的许多设想,在市场上都没有现成先例,必须靠自己摸索。”韩颖说,“广州基金的这些探索,既包括政策型基金如何用市场化机制来运作,也包括市场化运作如何紧贴政府和政策。目前广州基金已经拥有完整的股权投资体系,创建了可持续发展的特色道路。希望我们的探索,能够给地方政府投资基金的发展带来一些启发。”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