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金融 >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经营策略

来源:时间:2016-06-27

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经营策略。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融合、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以阿里金融、京东金融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方兴未艾,正在改变着传统的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生态,其内涵与外延还在不断进化中,对商业银行以交易媒介、支付手段等基本金融服务功能构建的看似固若金汤的“堡垒”形成剧烈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与短板,并以此为契机全面认识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更新理念,调整战略,加速改革创新与转型发展,以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浪潮。

互联网金融

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

(一)削弱商业银行支付中介主导地位。商业银行作为支付中介,主要依赖于债权债务的清偿活动,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互联网技术打破了这种限制,淡化了交易市场的边界。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催生了支付宝、财富通等一大批第三方支付平台,其更为快捷、开放、人性化的支付体验以及将商务、理财、物流、结算等环节高度融合的特性,割裂了银行和终端用户的直接联系,聚拢了越来越多的支付需求,动摇了传统银行的支付垄断地位,银行从原来支付体系中的唯一主体演变衰落为目前电子支付链中的最末端。

(二)挤压银行信用中介传统优势。过去银行是信息、资金流的汇集地,具备实现资金融通的基础和条件,但如今互联网企业具有比银行更为宽泛、快速、便捷的电子渠道,资源配置信息可以在网上直接发布并快速达成双方供需匹配,客户信用评级、还款能力预测、风险定价等可以通过对“三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信息的挖掘分析获得,较好地解决了传统信用管理中信息不对称、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目前,以拍拍贷、阿里贷等为代表的网贷平台风起云涌,资金交流量呈跳跃式增长,对银行的侵蚀效应日渐显现。

(三)加速银行资产端与负债端脱媒。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凭借其高收益、低门槛以及便捷的购买和赎回方式吸引着海量的长尾客户参与,改变了投资者传统的理财理念,同时也使得银行的存款转向了互联网金融产品,造成银行负债端脱媒。同时,各种众筹网站、P2P网贷平台的涌现,使资金的供需双方直接通过网络平台达成交易,绕开了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中介,减轻了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了减少了交易成本,加快了银行资产端脱媒。

(四)冲击商业银行分销渠道。互联网金融公司凭借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处理技术,对客户在历史交易中形成的交易痕迹进行分析和筛选,并通过建立模型对客户信用情况进行科学评估,进而对客户做出是否授信和授信额度大小的决策。相较于传统的商业银行授信模式,其信息搜集成本得以较大程度降低,减少了交易成本。譬如阿里小贷公司基于客户在淘宝网站的历史交易数据,通过模型评估得出商家的信用等级,进而直接通过互联网实现对客户的信用授信,而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的面签授信和抵押贷款,极大提升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基于客户历史交易数据和其他背景资料的数据挖掘,能精确分析客户对于金融产品的个性需求,进而通过网络和手机资讯等方式向客户推送精准营销信息,实现对客户的精细化管理。

商业银行的

应对策略

(一)优化重组银行内部组织架构,推进与互联网金融全面对接。互联网金融以向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来确立竞争优势,对传统的金融服务构成威胁和挑战,从商业银行的现状来看,竞争处于劣势的主要原因是存在内部产品并行、条线机构分割、业务职能分离等现象,传统组织架构与互联网金融要求的开放、便捷、全面、互联等全新金融服务要领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互联网金融要求商业银行实现从关注资金流到参与信息流的转变,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并从以市场为导向升华到以大数据信息为导向。

商业银行实现转变的关键是要对内部的组织架构进行优化重组,要以确保信息顺畅流转为目标,对内部的产品部门和各类管理部门进行扁平化改造。根据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不同特点,客户部门可以保留对公和对私的两个大类,相应的产品部门、管理部门、服务部门等都应该围绕这两类客户群体进行链状分布,同时在对公和对私两大类部门之间建立对接联系机制,尤其是针对中小私营业主建立公私账户和金融服务的映射关系,保证每一个客户的业务需求都能一站式解决。

(二)构建智慧型网络银行,推动传统网点转型升级。在互联网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传统的物理网点不再成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反而因为其昂贵的运营成本降低银行盈利水平,因此,为维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商业银行应加快网点转型。传统商业银行网点转型的三个主要方向:智能化、轻型化和社区化。在智能化方面,商业银行应增加网点智能设备投放数量,在减轻网点营运人员工作压力的同时让客户获得良好的应用体验,既能提高网点业务办理效率,又能提升客户对于网点的满意度。在轻型化方面,改变传统商业银行网点人员多、面积大等导致运营成本高的特点,通过自助化和智能化设备终端释放柜面操作压力,进而减少网点工作人员和压缩网点营业面积,实现业态灵活和多渠道融合的经营特点,彰显网点的营销服务特性。社区化方面,推动传统网点向社区银行方向转变,在营业时间和网点选址上更贴近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通过与小区物业合作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金融和生活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便民程度。

(三)依托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实施精准营销与产品“私人订制”。银行拥有海量的客户数据,但是长期以来受技术处理水平的限制,商业银行的这些数据并没有得以有效利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银行的营销效率。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的运用,为银行数据信息价值挖掘提供了可能,因此,商业银行应通过引进专业人才与建立先进客户信息系统,来实现对客户信息的同步交换共享与精细化管理。在对客户交易记录深入分析基础上得出客户对于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个性化需求,进而有针对地为客户设计“私人订制”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精准营销。同时积极探索与电子商务、社交媒体、移动服务提供商等互联网平台的战略合作,获得客户更加详尽深入的交易数据,进而通过对市场和客户的智能分析,提升商业银行在市场拓展、客户营销、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等领域的智能化决策水平。

(四)依托信息技术重点发展网络支付与移动支付,改善客户支付体验。在支付结算方面,传统商业银行应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支付方式创新,大力拓展网络支付,通过减免交易费用等让利优惠,培养客户网络支付习惯,通过技术革新给予客户良好的支付体验,以增强客户粘性。加强与第三方机构、政府机构和其他事业单位的合作,不用临柜操作而通过手机银行和网络银行即可完成各种费用的代付,让客户摆脱传统支付方式的时空约束,提高资金流通效率。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移动支付业务。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移动支付用户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商业银行应利用NFC、指纹识别等技术创新移动支付方式,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支付需求;通过与商家合作等方式创新支付场景,导入流量,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支付服务,吸引客户向移动支付端转移。

(五)全面改造信息系统,确保前中后台全方位全过程实现互联网化。商业银行现有的信息技术系统的最大问题在于其内部封闭性,所有的客户都围绕银行这个核心以及银行的产品来接受金融服务,相互之间很难在银行的平台内分享信息,甚至连客户与银行信息系统之间交互都很有限。互联网金融基于共享互联、以数据为战略资产的互联网思维,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的系统必须是开放式、平台型。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改造的重点应该是融入互联网金融体系,以打造集中统一的企业级数据仓库系统为基础,组建一个客户体验良好的开放平台,占领数据制高点,从而推进商业银行数据驱动型发展。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信息系统必须具有易接入性、高开放性、可交互性和可扩展性,以交易便利、分享自由和安全可控为银行全新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需求。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