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栏 >

阅读危机是谁的危机

来源:时间:2014-04-23

阅读危机是谁的危机。

今天是世界阅读日,一个令读书人和出版商五味杂陈的日子。从阅读的角度,各种统计数字表明,网络的发达、视觉产品的兴盛,让阅读人口下降。尤其在我国,根据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国民人均年阅读纸质图书4.77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少得多”,这个数字被媒体反复引用。另一边厢是一些出版商和实体书店日子不好过,纷纷寻找出路。北京三联韬奋书店推出24小时营业服务,吸引众多年轻读者。但三联家大业大,业内其他书店不可能效仿。

所谓“阅读危机”,不同方面解释不同。有学者把阅读危机解读为人文精神的危机。网络碎片式阅读、读图多过读文字,都是这一危机的表现。我在大学课堂里曾经问学生看过多少经典名著,举手者寥寥,且其中不少看的是“二手”名著———把影视改编、名著摘要也等同了看原著。对于书店而言,阅读危机更多指的是购买实体书者减少带来的盈利下降、生存艰难。广州许多书店据说现在靠卖咖啡卖衣服来养活图书销售这一块。

作为读者,我对“阅读危机”这个大而无当的说法并不感冒。自从人类发明了莎草纸、羊皮卷、石碑、木竹和锦帛的书写工具,阅读者经历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对有阅读需求的个人而言,西域天险不是一心求取经书的玄奘的障碍,英吉利海峡也无法阻止欧洲中古学者为意大利修道院里一卷珍本涉险穿越。相对于焚书禁书,或者进图书馆查资料要单位证明的时代,今天的读者大可轻松在自己的电脑硬盘里存下一部二十四史电子书。

互联网让知识传播的成本降低,交流的疆界无限拓宽了,靠垄断出版来垄断思想的年代过去了。在阅读条件改善、交流成本降低的情况下,渲染阅读危机,并无法澄清今天读者真正面对的问题。况且,读者阅读本就抱着不同目的,有为满足好奇心求知欲,也有为应付考试、打发时间,或者为做一道菜、摸索相机快门诀窍,都离不开阅读。就此而言,阅读质量是无法以国民年均阅读量衡量的。假如就低头阅读这个动作来判断城市人的阅读量,简直形势大好。你看地铁里的乘客,十有八九盯着手机,其中看视频和读文字的各占一半——— 只是做纸书的销售商书商不乐意罢了。

阅读的危机不是书店倒闭,不是不看书,在我看,真正的危机,一是读图和娱乐时代让读者养成的思想惰性———就本质而言,高质量的阅读是艰苦的劳动,科技的便捷与阅读的苦作,二者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其次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学会选取有效信息,换言之,分辨什么是好书什么是烂书。假如说我对实体书店还有一丝留恋,就在于我学生时代常逛的书店,老板都是爱书者,他们知道怎么选书、如何给我这样的读者荐书。作为泥沙俱下的出版时代的过滤器,这样的角色越来越少了。

《纽约客》杂志前不久刊登了一篇关于网络书商亚马逊的长篇调查,文章大意是说,对于出版业、作者和读者来说,出版和发行渠道被亚马逊这样的电商日益垄断,是祸不是福。世界阅读日与其哀叹今人不读书,不如把焦点放在警惕图书行业新的“怪兽”身上。若不未雨绸缪,阅读不死,读者可以选择的作品倒是岌岌可危。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