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深度 >

众投行大佬们如何避免PE逆路

来源:时间:2014-02-10

众投行大佬们如何避免PE逆路。

就在本报调查采写投行界明星——原高盛大中华区主席、合伙人胡祖六等几位投行高管共同组建的PE基金——春华资本投资案的同时,忽闻另一位曾在国际大型投行投资业务做得风生水起的风云人物,三年前辞职创办PE基金,但种种原因,运作不能差强人意,或将淡出PE市场。

而中国“投行教父”方风雷2007年创立的厚朴基金,两年来其将退出市场的传言也一直未断。该基金三位创始合伙人除方风雷外,还有原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中国及香港业务主席何潮辉和原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联席主管王忠信。其投资者(LP)全部为世界一流的机构投资者,包括高盛、淡马锡投资等。作为一家没有交易记录的PE机构,厚朴首期基金融资额便突破了原计划的20亿美元而飙升到创纪录的25亿美元。因其投资人和创始合伙人的背景,使得厚朴基金名声显赫并被寄予厚望。

但厚朴基金并未如市场预期的那样——凭借高端资源和雄厚资金及卓越的投行能力,迅速赶超鼎晖、弘毅等PE机构。据报道,其此后共投资运作五大项目:通过在香港债券市场买入债券而成为蒙古铁矿石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接盘外资对中资银行的减持、携手中粮入股蒙牛等。

厚朴基金的投资风格跟国内一般基金不同,其更像一家投资银行,一部分收益来自于投资,一部分则来自投资顾问,其投资的项目中,大多是投资+投顾模式:其第一单蒙古铁矿项目,在3亿美元的总投资中,厚朴占1.5亿美元至2亿美元。厚朴基金牵头财团完成对中国建设银行的投资,厚朴基金成为建行第六大股东。

从其退出案例看,厚朴基金的成绩单并不漂亮。其最新一单是2012年6月从蒙牛退出案:2009年其携手中粮入股蒙牛,那时三聚氰胺事件令乳业跌入低谷,厚朴基金在蒙牛的项目上也算是抄底了,22亿港元投资额,三年赚3.7亿港元,年化投资收益约6%,确实不算高。相同规模的交易中,凯雷在江苏圣奥的项目上三年获利2倍多。而据了解,2008年、2009年成立的PE基金,年化收益的普遍水平是10%-15%之间。

资源优越、过往能力超群,这些投行大佬们为何在PE市场却少能续写辉煌?

投行人的思维模式和兴奋点与真正的PE投资道路和判断还是有一定区别。

在中国A股大牛市来临前端、在创业板开张前夜,无论是投行人还是任何财务投资人,只要投下去,很多项目都已被送上了股票市场,赚到了大把溢价收益。投资者和投机者在疯狂火热的市场环境下,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带动下,一并鸡犬升天。

但这种非常规性是不可持续的。在全球经济疲弱,股市低迷,尤其是中国A股市场新股发行停滞与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股权投资市场的企业估值高于二级市场的同类企业估值)的情况下,投行业务凋零,投行人热衷的PRE-IPO模式难以为继。投行在PE市场越来越没有生存土壤。投行出身的以短期搏上市的PE基金开始淡出或转型。

据观察,投行出身的PE基金业务强项主要有两点:一是,按企业上市要求重新疏理企业财务数据,二是,能按资本市场要求谋划企业的商业模式发展轨迹。而缺点则是缺乏对实业和技术的理解,难以提供企业最需要的企业业绩增长方面的增值服务。

PE投资的本质是依赖企业成长获得投资收益,而非以赚取一、二级市场差价为核心。只有项目具备良好的持续成长性,投资才能成功。虽然企业的投资标准包含很多内容,但成长性始终是核心。考察其成长性,关键在于寻找其持续增长的核心能力。

企业的核心能力可以表现在品牌、技术、管理、文化等很多方面,从企业类型上来细分,不同的企业所关注的创新及成长关键点不同,对于技术型企业,是否拥有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研发人员和技术创新体系,是判断其成长性的关键。对于运营型企业,是否拥有一支完整的、执行力高的团队是关键。要在核心能力上找到成长的依据,发掘优质项目,以提升项目判断的可靠性。而这些,是具有实业经验和能力的投资人才能达到的高度。

当本土大批PE人,尤其是投行特点的机构因环境变化茫然失措时,KKR们却频频出手,投资了不少项目。而KKR之所以在这个时点大量投资,是因为他们不靠企业上市退出,而是靠企业成长赚取回报的。所以,KKR创立三十多年来,走过了几个经济周期,其平均收益率居然还保持在26%左右的高位。

热门推荐

图说财富

最新报道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