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地产 >

如今在苏州买房日益成为一件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事

来源:时间:2021-07-29

如今,在苏州,买房日益成为一件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事。涉及到看得好但买不买得到,用谁的购房资格买,区域板块的PK,楼盘之间的比较。

如今在苏州买房日益成为一件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事

买错一套房,因为限售3年、5年,纠错成本变得很高。

有时,仅仅因为听信了销售某个说法,或对某个区域、某个楼盘有某种偏见,从而影响了自我的“决策机制”,这是很要命的。

一套房,对于苏州富人而言,也就一套房,但对于年轻人、刚需和相对普通的家庭而言,几乎意味着全部。

本文,先讲4个偏见,当然,偏见也是市场的有效组成。

PART 1.

偏执1:远郊盘不能买

当然,一般而言,对于投资客、对于“自住+保值”的群体,城市远郊的确存在发展不确定性,尤其在非牛市阶段,远郊盘的流动性也堪忧,这是客观事实。

对于投资属性而言,追求极致的收益比、资产效率,但实际上,这些人群极少,一小撮而已。大多数还是自住的切实需求,地缘是最大属性,一个楼盘如果没有投资属性,仅仅是居住属性,这就不能卖了?这就不能买了?

因此,即便平望、震泽这些远郊板块,也存在客观现实需求。有些地缘客,卖掉老破小,买入商品房用于改善生活,不行吗?

因此,很多媒体和自媒体的偏执,轻浮的嘲讽买远郊盘的人,这种态度并不可取,在我们看来,有点过于肤浅了。投资,固然重要,但生活和自住,才是主流。

不要用单一狭隘的判断标准来衡量所有楼盘。

某个阶段房价下跌,我们也认为其有一定的居住价值存在,毕竟聚集了大量人口,实际上,自住率也都相当不错,人口稠密,烟火气十足。这些人都是媒体、自媒体眼里的“韭菜”?这些小区理应一个人都没有,空荡荡?

我们倒不是鼓励买远郊盘,而是理性表述:

(1)远郊盘并非0价值,有切实的地缘客户存在;

(2)不要轻浮的用单一价值观来去理解区域板块和楼盘。

在具备持续性发展的城市,绝大多数房子都有价值,无非是价值的不同方面属性有差异,有的自住好些,有的投资属性好些,有的兼备,有的价格尽管有所虚高——但存在地缘价值。

在偏执狂眼里,只有1%的房子有价值。听上去似乎有道理,其实荒唐得要命。

如果没有现在的限价政策,根本不存在所谓的1%房子有投资价值。当1%的房子被认定为有价值时,其价格早就上涨到了“没有投资价值”的高度,也就失去了价值。

这就是市场。

因此,远郊盘能不能买,关键是看你的需求是什么。何况,你所谓的远郊,也许是部分人的“本地”。

▲ 苏州昆山花桥

昆山花桥被理解为上海远郊,那么,昆山花桥本地人不能买本地房吗?上海郊区产业的年轻人,买个2万出头、又靠近上海的花桥地铁房,不行吗?

买房,有点脑子。虽然偏执和偏激能吸引流量,但这些流量都是毫无价值的口水流量。最终,偏执与无脑只会吸引无脑。

PART 2.

偏执2:大别墅不能买

从投资角度看,真正的荒芜人烟别墅,确实不值得购买,后期涨幅有限。但有些具备稀缺山水资源的别墅,价值很高。

何况,买贵的郊区大别墅的客群,也不是把“增值”作为第一需求触发,我喜欢我买了,怎么了呢。

一些刚刚脱离房产小白的年轻人,用三瓜两枣的购房思路,动辄嘲讽远郊别墅的购买者,认为这些人智商低,买入高溢价楼盘,“以后涨得肯定不如我们。”

这个井底思维好比一个乞丐发誓:等我将来有钱了,一定要买一个金饭碗来要饭吃!

PART 3.

偏执3:学区房不能买

有个朋友,是高校教授。喜欢经常写金融、时评,后来看到楼市火,有流量,也开始写楼市。后来又看到学区房是热点,热衷点评学区房。

他的观点鲜明, 始终如一日的批判学区房。

动辄就是中国学区房如何畸形,名校是没有意义的,关键是自己努力,价值正确才是人生王道,家里的书房是最好的学区房云云。

这些观点倒不新鲜,都是贩卖情怀和价值观的。

后来,另一位朋友问他:如果不买学区房,如何上名校?

他不屑一顾:买了学区房就能上名校了?再者说,人生又不是上名校才成功,成功难道就是人生的追求吗?……

这混蛋的幽默之处在于:每一句拆开来看,确实都是有道理的,是对的。但回头一想,实际上是“反逻辑”的。

是的,买了学区房,未必能上名校,但不买就更容易上?

是的,人生确实不是只有上名校才算成功,但非得不上名校更容易成功吗?

是的,成功确实不是人生的追求,但“不成功”就更是人生的追求了?

所以啊,中国媒体和有些专家的搞笑之处,就是这种“反逻辑”思维太多了。学区房这件事,其实一个家庭资金实力够了,意识有了,也就自然买了,不够也不强求。买呢,可能比不买,进好点的学校更大概率些——买,不见得是更好,不买当然更不见得就更好。

说起来有点绕口,但意思很明白,因为现在讲究“政治正确”,我们也不好多说什么。

还是老观点,学区房,不追捧但也不贬低。客观看待,现实存在就一定有存在的理由,一个人当然可以不买学区房不上名校也不追求成功,但反过来,就更对吗?

总之,学区房这是一件“量力而行”的事,主要是看个人、家庭,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

北京、南京,学区房的溢价早就有了,如今杭州、苏州的学区房溢价也慢慢起来。但这也只是部分溢价,以后的学区超高溢价,也渐渐不可能了。

平常心看待吧。

PART 4.

偏执4:这个不行,那个不行。

在苏州,批评一个板块区域乃至于批评一个楼盘太容易了,任何一个楼盘都不可能完美,即便北京上海,也不可能存在一个“亮点多,无短板”的楼盘小区。

即便有,也买不起。毫无讨论意义。

因此,客观全面且深入的评价一个楼盘,也要有综合思维与现实判断。而不是“理想主义”指点,这个不行,那个不行。

地段是否带顶级学区啊,是否出成绩啊;地段是否一流啊,是不是包括金融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外立面是否干挂石材、高级铝板、玻璃幕墙,家电嘉格纳斐雪派克,卫浴劳芬当代捷仕,一梯一户,小区高档会所泳池会客瑜伽,小区景观大师设计,双大堂酒店风格······

如果不是,难道就不买了吗?

老城区不行,浒关不行,科技城不行,高铁新城不行,那你说个面面很行的区域板块呢?

楼盘小区,区域板块,都是有瑕疵的,买房的目的不是挑剔和炫耀自己如何能发现“别人不知道的瑕疵细节”,而是提出一个有实践性的操作方案。

很多人一直鼓吹核心区域,其实这种思维也偏颇。毕竟深度限价,明显的套利,中签率是小概率,一直摇不到、一直买不到,就还要死循环下去吗?没有一个Plan B吗?

确实见过这几年一直摇园区的买房人,新房还没摇到,结果二手房涨了一两万/㎡,请问,几百万的资金在活期,不断的腾挪,摇号,给银行账户做贡献吧。

还是这样的观点,批判容易,挑毛病容易,找瑕疵也很容易,但是否在批判、挑毛病、找瑕疵的同时,提出一个切实的有可行性的购房方案呢?

真的,在苏州买房这件事,关键是实操,不是嘴炮。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