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专题 >

共享充电宝“熟”了?

来源:时间:2019-12-02

共享充电宝“熟”了?。

聊过了共享单车,再来说说共享充电宝。

同样是共享经济的概念,这两兄弟诞生之初的境遇却天差地别。相比较于共享单车的被百般呵护,共享充电宝更像是个“后娘养的”孩子,一经问世便不被看好,承受着冷眼与嘲笑。

先是王思聪立下“共享充电宝能成我吃翔”的Flag,后是俞敏洪直指共享充电宝“做不起来”。在手机续航会更强、共享充电宝是伪需求的认知里,人们纷纷嘲笑入局共享充电宝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然而,当资本潮退,ofo上千万用户排队退押金时,共享充电宝却能悄无声息地发展,一路坚挺不倒。

不仅悄悄盈了利,还偷偷涨了价。

韭菜熟了?

当人们习惯了共享充电宝1元/小时的时候,突然的涨价显得有些刺眼。近日,有媒体曝出,多个共享充电宝品牌租金由最初的每小时1元暴涨至8元。

消息一经发出便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其实这个说法多少有些偏颇,共享充电宝涨价不假,但涨到8元/每小时也仅是个别品牌在个别场景的价格,以偏概全有失公允。

据了解,1元/小时的共享充电宝已经很难找到,大多涨价到3-4元/小时,在一些人流量大、知名度高的景区,部分共享充电宝的收费高达8元/小时。

一家共享充电宝企业的产品经理表示,行业激烈的竞争,企业付给商户的入场费不断上涨是共享充电宝涨价的一个原因,但主要是在部分场景、高消费区会有价格调整,涨价不具有普遍性。

来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的一位高管则认为,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最大的难点在于网点。行业竞争将持续加剧,网点的成本会持续上涨,这个过程是销售情况、资本、团队管理水平优化、运营能力等全方位的竞争,竞争过程中或许会有企业并购上市的情况出现。

在共享经济最火的时候,通过补贴大战,建立用户的使用习惯是共享企业惯用的手法。共享充电宝免押金、超低价格、使用便捷且抓住了智能手机电池续航不足,但越来越多的用户“机不离手”的痛点,越来越多用户出门不带充电宝,有需要时租一个即可。

但是当用户使用习惯养成之后,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了。对此,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涨价最主要的原因是融资难。“行业已经呈现趋向于相对集中的头部企业的现象,大家都拿不到钱,如果继续烧钱,大家都得死。”

据Trustdata大数据发布的《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行业发展分析简报》,共享充电宝行业经过惨烈的厮杀,已形成“三电一兽”的竞争格局。除了街电、小电、怪兽充电以及来电外,其余品牌仅占有3.7%的市场份额。

据了解,在“三电一兽”4家企业中,除了怪兽充电在2018年12月获得一次融资之外,其他3家的融资都停留在2017年,这也就意味着两年过去了,多数企业没有拿到新的融资,资金成为他们的最大的挑战。

除了融资,共享充电宝企业并未找到较为合适的盈利模式。在张毅的观察中,目前共享充电宝仍然是依赖租赁租金为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尚未看到有较好的商业模式出现。

当初资本蜂拥进入该行业时,算盘打得非常精明。充电宝租赁费每小时以1元起,根据当时市场公布的数据来算,每个充电宝每天的租赁时间平均4小时计算,百元以下硬件成本在不到25天的时间内便可回本。

但这只是理想状态,共享充电宝刚刚兴起之时,各个企业为了争夺市场,前半小时或者一小时免费充电,从第二小时开始计费的模式成为常态化。但是用户在真正使用过程中,很少能够使用时间达到1小时。

张毅认为,过去两年里共享充电宝企业所做的主要事情就是抢占市场,之前大家为了抢占市场,采用补贴、免费的政策把竞争对手挤掉。然而,在得不到更多融资的情况下,涨价似乎成为一种必然。“涨价是必然的。”张毅说道。

共享充电宝涨价后,不少网友发牢骚:韭菜养熟了,是该收割了。事实确实如此。以最高的8元/小时来算,充电7小时就能购买一个价值49元的5000mAh小米充电宝;充电8小时就能购买一个价值59元的10000mAh红米充电宝。

牢骚归牢骚,这似乎并不影响用户对共享充电宝的使用,原因有二:一是手机越来越重要,且智能手机电池实际的续航能力相当有限;二是,懒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很多人家中常备充电宝,但出门却懒得放进包里。

悄然盈利

2017年12月,怪兽充电创始人兼CEO蔡光渊在公开演讲中提到,“我相信两年之后,如果我们仍然在这个行业拼搏,英雄就会跑出来。”彼时的怪兽充电刚成立7个月。

在目前第一梯队的4家共享充电宝玩家中,怪兽充电入局最晚。2017年,共享单车从巅峰走向至暗时刻,烧钱、挪用押金等矛头齐齐指向共享经济。受到共享单车的波及,共享充电宝行业同样被“污名化”。

风口之下,共享经济的基础条件悄然形成。当共享单车与用户的矛盾集中在押金上的时候,怪兽充电从诞生之时起就已经站在了信用免押的时代之下,“在产品设计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一些单车的押金有问题,所以从最开始我们就直接联系了芝麻信用,去做信用免押。”蔡光渊曾公开提到。

据了解,多个共享充电宝玩家均表示已经实现盈利。在这其中,起步最早的来电最先实现盈利。

来电科技联合创始人、CMO任牧回忆道,“2016年夏天,来电第一次实现当月盈亏平衡,终于不再往外掏钱了,那个时候账上有了几百元的正向现金流。”彼时,来电铺设的设备只有几百台,但这个信号让他们察觉到,共享充电宝这个事情“立住了”。

在解释共享充电宝企业盈利原因前,我们先来了解下,它们到底是怎么赚钱的。

目前,共享充电宝公司最普遍的做法主要有直营和代理。根据街电COO何顺透露,街电在一二线城市直营,这些市场贡献了公司70%的营收。以此来看,共享充电宝大都以直营为主代理为辅。

直营收入可以细化为三个部分:押金的利息收入、充电宝的租金收入以及广告收入。随着越来越多公司实行免押金租用,所以共享充电宝业务的收入大都来自租金和广告收入。根据行业人士透露,目前的租金收入占比要大于广告收入。

同样都是以租金收入为主,为什么充电宝能比单车更早做到盈利呢?某种程度上,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型要远远优于共享单车。

原因是充电宝本身的低成本和不需要协调资产流动带来的低运营成本,给共享充电宝生意带来更短的回本周期。

租金收费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共享充电宝的成本更低。以产品成本为例,一个5000mAh的充电宝成本大概是30-35元,包含6个充电宝的柜机成本为1500元,包含12个充电宝接口的柜机成本需要2500元。算下来,6个充电宝柜机的单个充电宝平均成本为285元。

反观共享单车,根据ofo提供单车制造的厂商财报数据,分摊到每辆小黄车的成本价基本都在300元以上。

从会计角度来说,这些资产都会被作为固定资产计入资产负债表。假设在相同的数量规模下,共享充电宝更低的生产成本,也会带来更少的折旧,从而也会提高它的毛利。

这还只是产品本身带来的成本,不包括后期人工、运营成本和折旧。

在运营方面,相比共享单车的流动,共享充电宝的柜机是固定的,既不需要重复铺设,也不需要大量人员去回收,这减少了相应的人员成本。同时,这也降低了产品的损坏概率,降低了维修成本。

由于没有高额的运维成本,共享充电宝的成本结构看起来健康得多。

按腾讯在2017年预测的数据,平均每个柜机的回本周期在3-4个月。如果按照充电宝现在的租用价格,回本周期会更快。

2018年,聚美旗下的街电年营收超8亿元,营业利润约为3700万元,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共享充电宝盈利模型成立的事实。

机遇与挑战

自2016年至今,共享充电宝行业总体上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用户数不断攀升,赚钱造血能力越来越强,并在某种程度上提振了公众对共享经济的信心。

盈动资本项建标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一个能赚到钱、蛮健康的产品,虽然刚介入的市场不大,不过未来还有很多可能性,市场还远没有饱和。”

共享充电宝未来可期,但危机和挑战也暗中潜伏。

随着5G的加速落地,手机的耗电率将是4G的2.5倍,共享充电宝的需求将会被更加激发,这是共享充电宝企业看得见的机会。

此外,共享充电宝的市场潜力还是比较大的。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上半年中国共享充电宝公共场所进驻渗透率为31.3%,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发现共享充电宝设备,是用户未使用过共享充电宝的最大因素。市场下沉方面,目前共享充电宝铺设的点位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三四五线城市抢占点位的竞争才刚开始。

目前除了收取租金外,共享充电宝其他有效的变现渠道较为单一。广告、数据变现、精准营销等虽然大多还在试验状态,但用户总数高达数亿,想象空间巨大。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用户规模将达到3.05亿人,2020年用户规模将增长至4.08亿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商业模式是经过验证的,上调价格也确实能够增加共享充电宝企业的收入。但如果涨价过猛,或者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跟不上,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毕竟充电宝的价格在那儿摆着,几十元钱就能买个像样的。

反观商家视角,起初,共享充电宝作为一种引入客流的手段,入驻商家是免费的。但随着发展,向商家缴入场费或者直接和商家分成,成为了共享充电宝平台争夺优质商家的通用做法。此次共享充电宝集体涨价,不排除有商家的诉求在里面。

数据也显示,2019上半年,商家与共享充电宝品牌合作的主要原因,就是获得共享充电宝利润的分成和与同行竞争者保持一致。

还有一种对共享充电宝不看好的说法是,如果充电技术取得突破性进步,比如石墨烯电池的商用以及无线充电的成熟,对共享充电宝的打击无异是毁灭性的。这个说法一直以来很有争议,也最唬人。

来电通过对电力技术的研究认为,这种情况在5年时间内不会出现。至于5年后,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孵化出什么样的模式,谁也无法定论。就像马云说的,5年后,手机都被淘汰了。

(责任编辑 庄双博)

图说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