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日”给企业更多的是压力和责任。
近日,又是一则刷爆行业人士社交媒体圈的信息——5月10日,首个“中国品牌日”来临。值得一提的是,首批“中国品牌日”入围名单主要选择与消费者日常相关的品类,按照零售情况、产品质量、用户满意度、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进行遴选。其中,家电行业有50个品牌榜上有名。
中国品牌日,由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实施,并由国家发改委联合中宣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务院国资委和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共同发起举办,每年5月10日,成为法定的“中国品牌日”。
这项活动的背景、初衷及实施的积极意义不再在此赘述,被刷爆的朋友圈,已经将这方面的信息解读的足够充分。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个“中国品牌日”对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而言,除了未来可能的、在品牌背书上的国字号荣耀的分量之外,还应当承担哪些压力?
早在2016年6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正是这份文件提出设立“中国品牌日”)中明确提出:
“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有公信力的产品质量信息平台,全面、及时、准确发布产品质量信息……结合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规范企业数据采集,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建立企业信用档案……鼓励中介机构开展企业信用和社会责任评价,发布企业信用报告”。
“开展农村市场专项整治,清理‘三无’产品,拓展农村品牌产品消费的市场空间。”
“建立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等领域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健全黑名单制度,大幅提高失信成本。研究提高违反产品质量法、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等犯罪行为的量刑标准,建立商品质量惩罚性赔偿制度,对相关企业、责任人依法实行市场禁入。”
如果我们机械地将目前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分为品牌企业和非品牌企业,那么仅仅上面的三段话,即便是品牌型企业,也至少会感觉到两项压力。
实际上,企业信用、社会责任评价,由中介机构以信用报告的形式发布,个中况味,企业可参考每年的3.15消费者权益日。同时,产品质量和知识产权领域的联合惩戒机制,意味着当前某些大企业之间的口水仗,将要彻底分出个是非曲直。至于清理“三无”产品对杂牌作坊、小工厂而言,更有可能是秋风扫落叶。
而且,品牌入围是个非此即彼的事儿。直白的说,没有中间的路可走,不成功,就意味着与竞争对手较量的极大劣势,这个选择,“很唯一”。
只不过,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即便从企业的立场而言,让企业承担这样的压力,对企业自身乃至行业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要想有国字号的品牌背书,不是那么简单。
去哪儿今日正式纽交所上市最大融资额1 47亿美元。...
重庆银行H股上市终亮相助力小微企业融资突围。三家...
乳粉行业重组方案已上报国务院待批业界仍有争议。...
众筹平台Kickstarter迎来里程碑发展成功融资项目超...